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7 道试题
1 . 当原始社会私有制等新的因素发展起来时,必然对旧的公有制的传统产生背离和破坏,氏族部落社会时期的一些政治、经济原则也必然要随之发生重大变化。下列符合材料信息的是(     
A.宗法制的完善B.小农经济的确立
C.世袭制的形成D.农业动力的变革
2022-12-04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据史载,在原始社会末期的“三皇五帝”时期,存在着一种“政治美德”,有人称其为政治行为的“童话”,亦称“柏拉图式的理想国”。这一“政治美德”指的是(     
A.传位贤者B.王位世袭C.阶级平等D.直接民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据考古工作者陈述:二里头遗址中心区的主干道路网络是此次考古价值最大的发现,该遗址中心城市的规划符合《吕氏春秋·慎势》所载“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的规划原则,是后世中国都城布局的祖型。由此可推断这样的布局(     
A.体现了王权和神权紧密结合B.目的在于增强文化凝聚
C.形成了执政集团的高度集权D.反映了严格的社会分层
4 . 被尊祀为中华“人文初祖”的黄帝,在殷商甲骨文中,没有找到记载;《山海经》里只是诸帝之一,到春秋战国被定于一尊。春秋末《国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这是中国历史最早记载炎帝、黄帝诞生地的史料。由此可知,黄帝传说的发展(       
A.有利于华夏认同,政治走向集权B.表明黄帝时期具备了国家初始状态
C.可用于研究同源共祖观念的发展D.反映了古代中国氏族社会生活情况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二里头遗址发现了最早的城市干道网、最早的宫城、最早的青铜礼乐器群,以及最早的具有明确城市规划的大型都邑。这可以用来说明,这一时期(     
A.专制王权兴起B.青铜制造开始C.礼乐制度确立D.文明逐渐形成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夏朝有浓厚的敬天思想,他们认为自己执行的统治权力,是实施上天和神灵的意志。这反映了夏朝(     
A.政权与神权相结合B.依靠血缘维护统治
C.国家治理的理性化D.社会矛盾极其尖锐
7 . 远古禅让传统和传说

材料一   古本《竹书纪年》成书于公元前300年左右,发现于西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其中明确记述了“昔尧德衰,【舜】复偃塞丹朱(尧之子),使不与父相见也”,对尧舜禅让仁德、取民心赢天下只字未提,只谈到舜使用暴力篡夺君位。

1993年出土于湖北荆州的《郭店楚简》,成书年代为战国中期。其中称道尧舜禅让,“唐虞之道,禅而不传。尧舜之王,利天下而弗利【己】也。禅而不传,圣之盛也。利天下而弗利也,仁之至也”。

材料二   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

——《史记·五帝本纪》

(1)举例说明材料一、材料二所使用的文献史料的类型,并比较史料内容的异同。
(2)分析“禅让说”成为社会主流说法的原因。
8 . 良渚文化都邑城池、宫殿神庙、献祭神坛、权贵陵墓、大型聚落、水利工程、玉作坊群、玉制礼器乃至原始文字的发现,可以表明(     
A.三皇五帝的神话传说得到证实B.良渚文化与仰韶文化南北呼应
C.远古时期国家的雏形已经出现D.良渚文化是华夏国家文明来源
9 . 禹会村遗址发现了经过精心设计营建、面积达2000平方米的大型而别致的T形坛和以祭祀为主的器物组合。这一考古成果显示“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或为真实历史事件。这说明(     
A.禹会村已经成为当时的政治中心B.文化中心已具有强大的辐射力和凝聚力
C.禹会诸侯于涂山真实性毋庸置疑D.夏朝已经实现了对全国各地的有效控制
10 . 远古时期,夏氏部落的禹因治水有功,接受舜的禅让。基于此,禹(     
A.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B.分封诸侯成为天下共主
C.以世袭制取代禅让制D.使用甲骨文记载历史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