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8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安徽省郎溪磨盘山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网坠、陶器、石制农业工具以及水稻、菱角、芡实等植物遗存和兽骨、螺壳等动物遗存,这见证了(       
A.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演进B.中华先民生产方式的多样化
C.当时社会的阶级分化现象D.各区域文明存在着交流互动
7日内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最后一卷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从考古学上看,中原仰韶文化晚期的城市文明有如表所示的三个重要特征。这些特征形成的必要前提是(     
人口大量集中于中心聚落,出现了早期的城市和城乡一体的新型区域聚落布局
在中心聚落中开始出现了分区规划的城市建设理念
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分化开始出现
A.工商业得到独立的发展B.集市在中原大量兴起
C.农业发展和生产力进步D.小农经济的高度发达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公元前6000年前后,地处今河南新郑一带的裴李岗文化,今渭河流域的白家文化,今山东临淄的后李文化,都开始出现共同葬俗、排列有序的族葬墓地,这反映了当时(     
A.自然神崇拜开始出现B.现实社会秩序显著强化
C.中国各地实现一体化D.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性
7日内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巴蜀中学校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4 . 1984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高坎垅遗址进行了部分挖掘,墓中随葬器物的数量、种类、质地有所不同,随葬品大部分是实用陶器,陶器轮制,器体高大厚重,主要器形有簋、碗、盆、豆、瓮、釜、罐等。据此可推知,该遗址(     
A.所处时代已迈入阶级社会门槛B.所在地具有较理想的农耕环境
C.陶器的制作工艺水平日臻成熟D.先民已摆脱对渔猎采集的依赖
2024-05-24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测试(二)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距今5300至4300年的良渚文化是新石器时代长江下游地区灿烂的文化之一,下面为良渚文化遗址分布图。据下图可知,良渚文化遗址分布的主要特征是(     

A.分布较分散,根本无规律可言B.分布较密集,集中于太湖以东
C.分布范围广,受自然环境影响D.分布不规则,受文明程度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甘肃南佐遗址距今5100年左右,该遗址核心区是内外环壕围成的面积达30多万平方米聚落遗存,中部有9座大型夯土台,中央有面积达上万平方米的带有夯土围墙和护城河的宫城区(如下图)。这可用于研究该时期(     

A.原始群落的分布形态B.部族林立的邦国形态
C.早期国家的初始形态D.游牧部落的典型形态
2024·河北·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7 . 距今约8000年的裴李岗文化早期墓葬中,随葬石斧、石铲和石镰之类生产工具的墓主多为男性,而随葬石磨盘、石磨棒之类生活工具的墓主则多为女性。由此可知,当时(       
A.父系氏族社会形成B.社会劳动分工出现
C.贫富差距已经凸显D.男耕女织生产盛行
2024-05-22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押题(五)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8 . 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发表《中华文明的新曙光》,对中华文明研究又有了新的突破,过去认为中国只有商周以后的4000年文明史,但牛河梁坛、神庙、冢遗址的发现,表明当时就已经产生了较高级的社会组织形式,把中华文明史扩展到5000年。据此可知(       
A.“敬天保民”的思想已经形成B.黄河中下游是中华文明发源地
C.红山文化是中华文明重要源头之一D.标志着我国奴隶制国家形成
2024-05-19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西省吕梁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9 . 湖北屈家岭文化是长江流域第一个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出土了大量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陶器。高圈足杯的腹壁在晚期出现了绳纹装饰;缸体在中期出现刻花纹和弦纹;陶罐在中期出现弦纹,在后期甚至出现旋纹或双鱼旋纹彩绘。这反映出该地先民(     
A.生产技术的进步B.生活水平的改善
C.审美观念的增强D.粮食产量的提高
2024-05-18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宜荆荆随恩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从对夏墟的探索调查到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夏文化的确认,从殷墟甲骨的发现到对商王世系的研究,夏商两代的历史终因中国考古学的成长而成为信史。考古发现,在距今5 000年左右的浙江余杭良渚遗址群里,有着百米宽度的古城基址、莫角山大面积垫土、大型玉器墓葬和综合性水利工程系统,类似的大工程遗址还有很多。这说明,考古发现(       
A.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B.反映中华文化同源共祖
C.凸显了文明的地域性特征D.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