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2 道试题
1 . 下表是不同史籍对于同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记载,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益干(侵夺)启位,启杀之。《竹书纪年》
(帝禹)以天下授益。……益让(位)帝禹之子启……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史记·夏本纪》
启与支党(同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战国策·燕策一》
A.禹改变了王位传承的方式B.传位于启是禹内心的想法
C.启通过暴力手段夺得王位D.王位最终落到了启的身上
2023-11-13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 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由此可知(       
A.启继禹位事实存疑B.史书文献缺乏实证
C.史料矛盾均不可信D.历史论证需要慎重
3 . 【辨析大禹治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青铜器铭文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如图为西周遂公盨(XU)青铜器铭文拓片。内容为:“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乃差地设征,降民监德,乃自作配乡民,成父母。生我王作臣,厥沫唯德,民好明德……益干懿德……心好德……遂公曰:民唯克用兹德,亡诲。”


大禹治水是我国千古传诵的治水而立国的故事。《尚书》的《夏书·禹贡》篇记载:“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遂公盨铭文第一句也记载了这一事件。


“遂公盨青铜器铭文”和《尚书》能否互证“大禹治水”的真实性?请简述理由。
2023-11-11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韩非子·五蠹》篇说:“禹之王天下也,身执未重以为民先。”《论语·泰伯》篇说:“禹‘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汕’。”《孟子·滕文公》上篇记载:“夏后氏五十而贡”这可以说明夏朝(     
A.统治者具有敬天保民思想B.社会生产力水平有所提高
C.精耕细作农业体系已出现D.施行仁政以建立统治秩序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禹贡》记载:禹踏遍九州,开山导川,治平水土;“禹迹”所到之处,文明之光普照,宜居宜耕,物产丰富;禹像圣王一样统治九州,四方朝服纳贡。据此可知,《禹贡》的记载(     
A.表明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已形成B.体现出天下一统的政治理想
C.反映出春秋列国对自然的改造D.彰显了周人地理知识的渊博
6 . 据《博物志》记载:“昔有洛氏,宫室无常,囿池广大,人民困匮,商伐之,有洛以亡。”与材料中“有洛”相关的文化遗址最有可能是(     
A.姜寨遗址B.陶寺遗址C.二里头遗址D.殷墟遗址
2023-10-07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联考历史试题
7 . 有学者认为:历史是真相的史诗,然而它却必然出自人手。又有学者指出:在先秦古籍中,舜继尧、禹继舜是没有不同说法的。但是对于这种传承的方式,儒家和墨家认为是依据选贤举能的原则,是禅让;而法家和古本《竹书纪年》则说成是争夺,是斗争。上述材料旨在说明(     
A.历史撰述者应该抛弃个人的价值观才能做到客观
B.我们今天知道的历史是经过前人筛选之后的结果
C.同一事件不同的记载在于撰述者选取的证据不同
D.区分事件的“历史”与记载的“历史”是必要的
8 . 《史记·夏本纪》记载:“虞、夏时贡赋备矣。”《孟子.滕文公》也记载:“夏侯氏五十而贡。”这可以用于研究当时(       
A.具有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B.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C.国家体系和职能已经确立D.出现了尖锐阶级矛盾
2023-09-16更新 | 12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柳州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周易·系辞》中记载神农氏“斲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神农本草经》称:“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这些记载可用来说明我国原始社会末期(     
A.农业生产得到一定发展B.生产技术实现突破
C.社会生产出现细致分工D.重农思想已经萌生
10 . 根据古书所引《世本·作篇》记载,三皇五帝传说时代的一些创造发明有:伯余作衣裳,史皇作图,仓颉作书,鲧作城郭,尧作宫室,昆吾作陶,蚩尤以金作兵,巫彭作医……。这些又与现今的考古发明相参照。据此可以得出(     
A.英雄人物作用巨大B.文明社会略具雏形
C.史书所载真实可靠D.阶级分化日趋明显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