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春秋战国时期,孟子谓天下当“定于一”,墨子主张“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管仲提出“衡石一称,斗斛一量”“书同名、车同轨” 的主张。诸子提出以上思想的目的在于(       
A.推动旧的贵族等级体系进一步瓦解B.创立新的学派以指导各国实行变法
C.希望自家主张成为统一天下的思想D.为后世中华传统文化提供源头活水
2 . 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德教育主张

儒家追求社会的完善,要求人们超越自我,把他人利益、社会整体利益放在首位,把社会完善作为人生责任。在道德教育上,儒家注重培养为官者以民为本、对百姓负责的责任意识,操心也危,虑患也深”“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的忧患意识,主张为官行政,必须有公正无私、勤政有为、清廉自守的道德规范。儒家也重视教化”“化民成俗,重视的道德规范的作用,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在道德教育上,道家认为道德是自然存在,呼吁为官者应尊重自然,尊重规律,尊重百姓,要顺人之心,顺物之性,无为施政,不扰民生,不以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道家以政不扰民作为行政者最重要的道德要求。道家的社会道德规范要求是慈、俭、不争,这里包含着清心寡欲,淡泊名利等一系列社会道德规范。

——摘编自邹强、王松《中国古代儒家与道家道德教育思想之比较》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评析儒家和道家有关道德教育的主张。
2022-05-08更新 | 346次组卷 | 4卷引用:北京市昌平区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3 . 私人藏书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私人藏书兴起。《庄子》记载“惠施(名家代表人物)多方,其书五车”,孔子“藏书于周室”。《汉书》记载:孔子晚年整理典籍,创立了“为之作序”、“言其作意”的文献整理方法。《墨子》记载“今天下之士君子之书不可胜载”。《韩非子》记载“今境内之民……藏孙(武)吴(起)之书者家有之”。

材料二隋朝的私人藏书以许善心、柳辩二人最为著名,他们都藏书近万卷。唐朝的藏:书种类包罗万象,藏书万卷以上者近20人。隋唐藏书家还参用自己的藏书进行目录编纂工作。

——摘编自吴修琴《中国古代私人藏书发展述略》等

材料三在目录学领域,私人藏书目录一直是重要的研究材料来源之一。很多的学术典籍虽失传于政府书库馆阁之间,却往往可以在私人藏书中一窥堂奥,因此不少私人藏书目录成为后世国史编纂的重要参考。

——乔楚《古代私人藏书目录与政府藏书目录书写原则比较》

(1)阅读材料一、材料二,指出隋唐私人藏书与春秋战国私人藏书的差异,并分析推动这两个时期私人藏书发展的历史原因。
(2)结合上述三则材料和所学,分析古代私人藏书的文化价值。
2022-04-10更新 | 649次组卷 | 5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4 . 战国时期的"士"几乎与出身无关,可能来自贵族,也可能出身微贱,但他们都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智慧或才能。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发展的需要B.个人发展的需要C.人才流动的需要D.百家争鸣的需要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天下大同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者将“大同”社会视作一个逝去的理想型社会。《礼记·礼运》如此描绘:“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材料二   近代“大同”思想代表

孙中山余之谋中国革命,其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归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独见而创获者。什么是民生主义呢?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
我们要将来能够治国平天下,便要先恢复民族主义和民族地位,用固有的道德和平做基础去统一世界,成一个大同之治。
毛泽东现代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革命,乃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这三个阶级合作的革命……其终极是要消灭全世界的帝国主义,建设一个真正平等自由的世界联盟。
中国共产党人是国际主义者,它们主张世界大同运动,但同时又是保卫祖国的爱国主义者,为了保卫祖国,愿意抵抗日本到最后一滴血。
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到达阶级的消灭和世界的大同。

(1)依据材料一,所学,指出儒家“大同”思想的提出间接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2)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评析孙中山、毛泽东的“大同”思想。
2021-05-09更新 | 209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6 . 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该时期所创造的精神文化深刻影响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属于该时期的中国现象是
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尊崇佛教、兼收并蓄
2020-12-01更新 | 244次组卷 | 111卷引用:2018—2019学年北京昌平凯博外国语学校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战国时期“凡诸子百八十九家”……而若将六艺、诗赋、兵书、数术、方技类的书也包括进来,则战国时期“诸子”更要多至596家,书籍13269卷。与这一现象出现的相关因素有
①礼乐制度崩坏,典籍流入民间②士子竞相传阅,进而著书立说
③施教不问族类,颠覆传统教育④尊道礼佛崇儒,各取所长兼融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2020-09-19更新 | 130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春秋时期,“士由以武为主到以文为主的历史转变,并不是由武士变为文士,而是原来士中的文化人部分获得了迅速的发展。社会变革对智能、知识的需求是其发展动力。这时期的士也不是不从武,不过军士主要由庶民充当了”。这一时期
①士的内涵转变的根源是在于社会变革②上说下教私学大兴推动学术文化下移
③军事变革中群体步兵的作用逐步加强④士逐步由一个等级转变成为一个阶层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020-06-22更新 | 240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2020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9 . 西周初年分封的71国中有53位姬姓诸侯,战国七雄中仅燕国王室为姬姓,其余六国均由异姓掌权。这反映了
A.“礼崩乐坏”B.大宗取代小宗C.中央集权加强D.诸侯混战
2020-04-15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思想进步不断推动人类创造出新的文明成果。回答下列问题。

春秋战国是古代中国社会变动最为激烈的时期,各种不同的思想在互相批评中不断融合,创造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

观点一:“仁者爱人”“爱有差等”“克己复礼为仁”观点二: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观点三:“明君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外,动无非法。”


(1)以上观点分别代表了哪些思想派别?依据材料简要归纳各派别提出的主张。
(2)这种思想活跃局面出现的背景是什么?
2020-04-03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门头沟区201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