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2 .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背景包括
①井田制瓦解
②“士”阶层崛起
③天子开始授“土”、授“民”
④私学出现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3 . 文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描述了四家思想流派的起源状况如下表,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儒家产生环境特殊,流传时间最为久远
B.墨家受儒家影响巨大,同样拥护宗法伦理
C.法家异地而同心,与当时社会现实最适应
D.商朝旧贵族被封楚地,道家有殷商遗民背景
4 . 社会阶层的变动是社会变化的重要表现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士、农、工、商,谓之四民,其说始于《管子》。三代(夏、商、周)之时,民之秀者乃收之乡序,升之司徒,而谓之士。

——顾炎武《日知录》

然战国者,攻伐最剧烈之时代也,不但不能废武事,其慷慨赴死之精神且有甚于春秋,故士之好武者正复不少。彼辈自成一集团,不与文士混。以两集团之对立而有新名词出焉:文者谓之“儒”,武者谓之“侠”,儒重名誉,侠重义气……古代文、武兼包之士至是分歧为二。

——摘编自顾颉刚《武士与文士之蜕化》

材料二   在政治史方面,唐宋转型却带来了与朝向现代性的进步根本不同的变化,这种朝向现代性的进步是以社会流动、商业成长和文化变化为代表的。当平民在政府中取代士族,由士族政治领袖所提供的对王室权威的制衡丧失了。其结果就是中国早期的现代性以不断增长的独裁为标志。高度的中央集权和文官化,使王朝免于内部的篡夺,但还是促进了独裁统治,因为靠出身而不是靠才学获得皇位的君主,开始成为不变的政治权威和群臣效忠的对象。在内藤看来,这种特殊形态的君主独裁制贯穿了北宋以后的中国社会,而君主独裁下的社会阶层反而相对平等,也就是平民社会取代了贵族社会。

——摘编自(美)包弼德《唐宋转型的反思——以思想的变化为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士人阶层的变化状况。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转型在政治方面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北宋时期推动“平民社会”出现的历史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士”的变动与中国的社会变革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故天子建国(立诸侯),诸侯立家(卿大夫称家臣),卿置侧室(众子,与正室嫡子相对),大夫有贰宗(次子为贰宗),士有隶子弟(士卑,不能自行分封,只能以本族子弟为隶属),庶人、工、商,各有分亲(以亲疏为别),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

              ——《春秋左传正义卷第五桓公元年至二年》

材料二 春秋时期,内外发生种种权力斗争……以及列国之间的兼并,都会改变权力结构和财富分配。于是,不少社会的上层人物作为斗争的失败者,却下降到社会的底层。……他们具有下层前所未有的动能,社会整体遂拥有了发展的能力和积极性,推动了经济和文化的开展与进步。许多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例如孔子、孟子,都是没落的旧贵族或其子孙。

——许倬云《说中国》

材料三 “士”在每一时期的变异也就是中国史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折射。……从汉到清两千年间,“士”在文化与政治方面所占据的中心位置是和科举(广义的)制度分不开的。通过科举考试(特别如唐、宋以下的“进士”),“士”直接进入了权力世界的大门,……着眼于此,我们才能抓住传统的“士”与现代知识人之间的一个关键性的区别,清末(即1905年)废止科举的重大象征意义在此便完全显露出来了。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及春秋早期的社会分层情况,并指出这一时期“士”的地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原有“士”阶层在春秋战国时代发生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
(3)据材料三,归纳 “士”的阶层特征。
(4)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谈谈你对“‘士’在每一时期的变异也就是中国史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折射”这句话的理解。
2020-06-01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八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辉煌历史是由各个民族共同缔造的。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材料一   中国自古就有华夏与夷蛮戎狄(又称四夷)之分。春秋时期,王权衰落,天下大乱,华夏与四夷的界限被打破,出现“南夷与北狄交,中国(指中原)不绝若线”的局面。以齐桓公首霸为标志的春秋霸业,并没有真正做到“尊王攘夷”,周王室已无可挽救地衰落下去,一向被中原诸国看不起并被视为夷蛮的荆楚我行我素,早已独自称王,且鲸吞“汉阳诸姬”,饮马黄河,问鼎之轻重,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有学者认为汉文化的主要因素是中原文化和南方荆楚文化的结合,是有道理的。老庄道家源于南方,而又产生出黄老无为思想。汉赋也明显受到楚辞的影响。

——摘自裘士京等编著《中国文化史纲》

材料二   国朝(元朝)土宇旷远,诸民相杂,俗既不同,论难遽定。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者,必行汉法乃可长久。故后魏、辽、金历年最多,其他不能实用汉法,皆乱亡相继。史册具载,昭昭可见也。国家仍处远漠,无事论此,必如今日形势,非用汉法不宜也。

——摘自许衡《许文正公遗书》

材料三   在中华文化的形成过程中,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族建立了统一集权的秦王朝及之后的多个封建王朝,为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中原文化,汉族的农耕文明和礼乐文化推动了少数民族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另一个方面,少数民族在建立众多地方政权的同时,还建立了北魏、元、清等中央政权,少数民族文化源源不断给中华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和养分,使之拥有活力。

——张甜甜《论少数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形成与发展中的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汉文化的特点并分析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行汉法”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文化形成的特点及其表现。

7 . 阅读下面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的言论:

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材料二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自愚且贱者为政乎贵且智者则乱,是以尚贤之为政本也。

材料三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废,存仁义……法令滋章,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材料四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请回答:

(1)以上言论都围绕着什么中心问题?各材料所提主张的核心是什么?

(2)为什么在同一问题上,当时社会出现各种不同的主张?

(3)上面的主张哪种对当时的影响最大?原因是什么?上面的主张哪种对后世影响最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