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墨子所忧虑和关注的是“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他所要求的是“必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者得治”。由此可知墨家
A.主张非攻、兼爱B.志于实现国家统一
C.崇尚节用、尚贤D.具有以民为本意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要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这一人才观与中国古代哪一思想主张不谋而合
A.“仁者爱人”B.“无为而治”
C.“兼爱”“非攻”D.“尚贤”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春秋战国时期,墨子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这些科学理论成就,表现在一大批生产工具、军事武器、机械用具的改良和制造上。这反映了墨家
A.与社会实践相关的社会属性B.是精于研究的科技精英群体
C.与时代的主流意识基本一致D.是综合多家学派精华的产物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儒家学派重视礼乐,宣扬“乐文同则上下和”;墨家学派认为乐“与君子听之,废君子听治”“与贱人听之,废贱人之从事”。墨家的礼乐观(     
A.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诉求B.符合小生产者的认知水平
C.造成当时礼乐制度的全面崩溃D.冲击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2022-02-16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枣庄三中、滕州一中、枣庄十六中等四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5 . “面对战国时期各国互相攻伐、人与人相互敌视的局面,他认为天下的混乱‘以不相爱生’,只有呼唤人们能够为了共同利益相互关爱,达到人人互爱,才能改变民众的生存处境”。材料中的“他”是
A.墨子B.孔子C.孟子D.庄子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对于战争的看法,孟子提出“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墨子认为“春则废民耕稼数艺,秋则废民获敛”。由此可知两者
A.对战争持反对的态度B.维护百姓的根本利益
C.具有一定的民本思想D.继承和发展仁的思想
2022-01-12更新 | 827次组卷 | 17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墨家提出"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贤者举而尚之"的思想;名家邓析子提出"无厚"主张,他说"君有三累·…·惟亲所信";法家韩非子说"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A.时局变动促进社会思想多元B.思想领域趋同色彩明显加强
C.社会变革要求打破世袭特权D.主要思想流派阶级属性相同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9 . 《吕氏春秋》把儒、墨两家学术思想归结为:“孔子贵仁,墨翟贵兼。”孔子主张“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人”;墨子主张“兼相爱”“禁恶而劝爱”。儒、墨思想的差别缘于
A.生活态度的差异B.学术观点的分歧
C.政治立场的不同D.文化取向的迥异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战国时期有位思想家主张“节用、节葬”,认为从天子、诸侯国君到各级官吏,都要“择天下之贤者”来充当,天下人都要相亲相爱,反对以强凌弱的战争。这位思想家是
A.孟子B.庄子C.墨子D.韩非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