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9 道试题
1 . 有学者说:“活跃的士阶层无疑构成了春秋战国时代最富有活力的动力因素和政治发展的条件。虽然,‘势位足以屈贤’乃是不争的事实,但毕竟是迫于竞争的政治压力,占有绝对权力地位的统治者却不得不竞相礼贤下士。”这一现象反映出(     
A.诸子百家思想的交融B.社会阶层的流动
C.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D.君主集权的强化
2 . 西周末年礼崩乐坏,士作为低级贵族从政治结构中被游离出来。他们在自己原有知识基础之上,根据现实的需要,提出不同的思想观念和解决方案。从春秋开始,士阶层越来越活跃。他们的活动(     
A.推动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B.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与崩溃
C.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D.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广泛传播
3 . 《礼记·乐记》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序以地制。”这反映了(     
A.礼乐制度由孔子创立B.古人治国理政的理想
C.华夏认同观念的产生D.百家争鸣和思想杂成
4 . 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往往主动触及时事,注重矫正社会弊病。“拨乱世,反之正”,虽最早由儒家提出,却无疑是诸子百家的共同愿景。这反映了
A.各学派学术研究领域的局限性B.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的一致性
C.儒家思想所具有的政治前瞻性D.巨变时代知识分子的担当精神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战国时期,贵贱天然有别的观念逐渐被人类本质无差别的观念取代,人们更加重视后天的努力。反映了当时
A.性恶论得到人们普遍的接受B.强化君主专制成为人们共识
C.社会转型促进思想发生转变D.封建迷信思想已被完全抛弃
6 .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请问它是(  )
A.百花齐放B.新文化运动C.百家争鸣D.五四运动
2021-11-09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六盘水市外国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韩非主张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要做到“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他认为君臣之间“利害有反”,必然要争权夺利,“上下一日百战”,因而君主必须对臣下用“术”来“探其怀,夺之威”。韩非主张从基层逐步提拔有实际经验而又经过考验的人,强调“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官职越大,政事治理得越好,这就是“王之道也”。韩非主张:“明其法禁,必其赏罚;尽其地力,以多其积;致其民死,以坚其城守……此必不亡之术也。”还主张:“能趋力于地者富,能趋力于敌者强,强不塞(闭塞)者王。”

——摘编自杨宽《战国史》

材料二   春秋战国之际,官学垄断的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聚徒讲学成为一时风尚,著名学者无不聚徒讲学,知识分子也把从师作为进入仕途的门径。各国有权势的大臣都私家养士,培植学派。齐的孟尝君田文、赵的平原君赵胜、魏的信陵君魏无忌、楚的春申君黄歇、秦的文信侯吕不韦,门下食客动辄几千人。这些食客中,有各学派的士,为主人出谋划策,奔走游说,著书立说。于是,各学派之间互相诘难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1)根据材料一,概括韩非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现象的原因。
8 . 孟子说士“无恒产而有恒心”,战国时期的士人没有不游说的,他们通过游说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使自己能够功成名就。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A.分封制不断瓦解B.铁犁牛耕的出现C.社会风气的转变D.诸侯对人才重视
9 . 东周初期,周王室衰微,于是有专门知识和技术的士和百工流散到诸侯国和民间,有的做官,有的著书,有的招徒,有的做隐士,有的讲学。这一状况
A.促使贵族逐步垄断文化教育B.使文化对外传播受到阻碍
C.推动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D.利于法家思想成为“显学”
10 . 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大一统”的政治文化形态是儒家的文化理想;早期法家的政治文化理论提出以君主一人之机谋使“天下”安定;墨子也曾经提出过“一同天下”的主张。由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
A.诸子百家思相学说趋同B.中国进入大一统的政治时代
C.社会动荡使得人心思定D.宗法制和分封制度遭到破坏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