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严厉推行分户析居的改革政策,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把家庭单位强令拆分到最细小程度。父与成年男子分居,都以户主身份列名国版。商鞅此举力图(     
A.推动重农抑商政策的建立B.维护小农经济主导地位
C.瓦解宗法制度的社会根基D.移风易俗实现社会转型
2022-10-15更新 | 538次组卷 | 14卷引用: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文)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同样是打破血缘贵族政治,梭伦突出的是按财富划分社会等级,商鞅则按照军功划分政治地位;前者承认并鼓励私人创造财富,后者则引导国民埋首农田或扑向战场。商鞅变法后,很多平民开始走向政治道路,张仪、吕不韦、李斯等来自他国的移民跻身卿相,在这一点上,商鞅变法比梭伦改革要更彻底。这种社会层级过度平面化的政治使王权也受到挑战,只有通过不断强化君主权威才能阻遏混乱、维护秩序。而雅典濒临海洋,以工商业立国,居民也多是来自伯罗奔尼撒半岛的移民,人口约20万,这样的小城邦更容易实行民主制。

——摘编自张国刚《商鞅的变法之道》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改革的性质、内容、依据、程度、结果中任选三个各方面,说明商鞅变法与梭伦改革在重构社会等级秩序方面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改革时两国的经济基础、思想氛围两个方面,简析造成两场变法重构的社会等级秩序截然不同的原因。
2022-08-14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武威第七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学科竞赛历史试题
3 . 有人说:“商鞅治秦,一夜之间,草根与贵族的界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视同仁的公平竞争。平民有可能成为达官显贵,达官显贵则有可能跌落为平民。”与之相关的变法措施是(     
A.废除井田制B.奖励军功C.推行县制D.奖励耕织
4 . 商鞅由卫入秦后,向秦孝公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由此看出商鞅的思想主张是
A.是古非今B.变法革新C.隆礼重法D.兼爱非攻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土地私有化的进行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增长,奖励军功有利于军队战斗力的提升,推行县制不仅使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掌控,更有利于减少贵族对财政的截留”。该材料探讨的是,商鞅变法
A.使统一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B.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C.满足了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D.使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2021-10-27更新 | 398次组卷 | 16卷引用:甘肃省武威第七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杀,尸体被车裂示众。这一史实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吴起、商鞅为了推行新法,严刑少恩,不得民心B.改革要适应历史发展规律
C.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斗争异常激烈D.吴起、商鞅变法的时机还不成熟
2021-02-05更新 | 451次组卷 | 43卷引用:2016-2017学年甘肃省武威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阶段(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7 . 商鞅变法,既影响深远,又争议不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周、春秋时期,社会上层皆按宗法制组成集体大家庭。这种大家庭是一个血缘亲属关系复杂、人数众多、组织庞大的宗族集团。秦孝公用商鞅变法,推行"分异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把家庭单位强令分析到最细小程度,这是对宗法制度的彻底否定。这种家庭,就血统世系而言,一般为两代层结构,很少有涉及祖孙三代者;就人数而言,通常为五口之家。

——摘编自张金光《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

材料二   荀子在参观秦国后,认为商鞅变法使秦国人民敬畏官府、官吏忠于国家、士大夫舍私为公,整个社会从上到下都顺从于法制,颇有古风;而汉代贾谊则批评商鞅舍弃礼义,专用法制,破坏了家庭伦理关系。

——摘编自张涛《移风易俗∶ 商鞅变法的重要侧面》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商鞅颁布"分异令"后的家庭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颁布的主要目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与贾谊对商鞅变法的态度及原因,并揭示评价的本质。
8 . 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走上了强国之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战国初期,秦国虽有一定的地缘政治优势,却是华夏体系中的落后国家,当时地处中原的国家都以“戎翟”这个贬义词来称呼秦国。

商鞅确定的改革方略是:首先,只有国家强大,才能在战争中有立足之地;其次,只有改革落后的制度,秦国才能强大;再次,只有摧毁落后和保守的秦国宗氏制度,改革才能进行。为此,商鞅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大方略。具体而言就是以重农主义为取向的农耕政策,以国家主义为取向的集权政策,以平民主义为取向的军功政策,以法治主义为取向的以法治国方略。

商鞅新法推行10年,使秦国从原来的“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的一个极其落后的国家,变成“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摘编自叶自成《商鞅的创新精神与秦国对大国的超越》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在“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个方面所推行的具体举措。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影响
9 . 公元前4世纪中期以来,秦国依靠君主至上的权力结构,逐步形成了二十等爵制,以军功为拜爵依据,通过细密的位阶将悬隔的社会阶层沟通起来,为下层民众提供了一条上升通路。这一制度的实行
A.标志着秦国宗法制度的终结B.强化了世袭贵族的等级秩序
C.进一步打破了血缘分封制度D.推动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
2019-12-06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武威市第六中学2019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阶段性复习过关考试历史试题
10 . 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治理国家应当“士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这一主张的实行打击了
A.旧贵族
B.商人
C.新兴地主
D.农民
2018-02-16更新 | 154次组卷 | 17卷引用: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第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