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论语·子张》中说“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如此,技术的体悟之“道”又与先秦儒家人生修行之“道”“合一”,继而引申出“技亦以致其道”。儒家的这一思想(     
A.彰显了人文主义情怀B.助推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C.促成了百家争鸣局面D.为礼乐制度重建提供了理论依据
23-24高三上·河南·阶段练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孔子希望用仁义之学重建政治秩序,从而实现社会的安定有序;而老子希望效法自然,限制上层的争夺和对下层的控制,从而实现无为而治。这反映出(       
A.百家争鸣中的学术汇流B.儒道两家的对立冲突
C.士人对治世理想的追求D.礼制成为社会的共识
2023-11-23更新 | 177次组卷 | 5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景胜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模拟考历史试题(A卷)
3 . 孔子认为“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而孟子建议梁惠王“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孟子的观点反映了战国时期
A.各国的现实统治存在着差异性B.传统礼乐制度受到冲击
C.民众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着作用D.各国变法重视人才储备
4 .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墨子等在各自创办的私学中自由讲学,教学方法都自成一家、各具特色;教学内容是向学生传授自己的学术观点和政治主张,并通过他们使之更为广泛地传播。这表明当时(     
A.思想家与教育家合二为一B.有教无类成为思想家的教学共识
C.学在民间取代了学在官府D.士的活跃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
2023-10-09更新 | 139次组卷 | 4卷引用:山西省朔州市第九中学高中部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殷周以来的仪礼,是从家庭的祭祀祖先、和睦亲族的仪式发展起来的,后来逐渐扩大,有了祭天、祭山川等祭祀活动。春秋时期,孔子提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此举旨在(     
A.整顿社会的秩序B.把仪礼上升到国家制度的层面
C.培养循礼的习惯D.使伦理纲常成为社会主流观念
6 . 孔子在社会伦理上强调尊卑有别,等级分明,但在教育上却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这一差异表明孔子(     
A.重视教育对社会秩序的作用B.努力维护教育公平
C.有意推动私学的兴起和发展D.具有人道主义精神
7 . 春秋时期,儒者讲究从家族仪礼之“礼”,到社会道德伦理之“礼”,再到国家制度之“礼”的一整套严格仪式。这表明当时儒者意在
A.整顿社会秩序B.推崇仁的观念C.强调社会和谐D.倡导隆礼重法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535年,孔子17岁之后出仕为官,当时从事的是“季氏史”,也曾做过“司职吏”。后来先后在鲁国、齐国等地做官,其从政生涯的巅峰是出任鲁国大司寇。公元前498年,孔子开始周游列国,另谋仕途。十四年后,在其69岁时返鲁,从此专行教道直至老死。孔子的思想后来被其弟子辑录成《论语》一书。

——据《史记孔子世家》译编

材料二   苏格拉底经常在街头演说阐述自己的思想。他相信,关于人类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他们提出问题,并指出,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苏格拉底还说“美德即知识”,但他强调道德不是那种可以真正教授给你的知识,真正的知识是关于事物“本质”的知识。由于他善于刺激人们独立思考,被称为“牛蛇”。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民主政府处于死刑。苏格拉底的思想后来被其弟子记录进《理想国》《裴多篇》等书中。

——戴维罗比森《伦理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周游列国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在传播上的异同。
9 . 有学者认为,礼乐因为儒家的解释、论述并贯彻于教育实践中,从而蜕脱了其政治制度外壳而变成纯文化并流传千古。这是强调
A.儒家对礼乐文化的时代损益B.礼乐文化因儒家而制度化
C.儒家加速了礼乐制度的瓦解D.礼乐制度催生了儒家学派
2020-11-02更新 | 441次组卷 | 4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里孔子强调的是
A.以刑罚威慑民众,使其不犯罪B.以德引导民众,以礼规范民众
C.统治者应多管齐下,恩威并施D.用社会规范和刑罚约束民众行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