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0 道试题
1 . 西周时期,“天”成为周王解释其政权合法性的最高依据。春秋时期,诸侯、卿大夫开始频繁地使用“天”来颂美祖先的荣耀,解释国运的盛衰。这一变化反映出春秋时期
A.政治权力下移的趋势B.敬天法祖观念的浓厚
C.传统社会秩序的崩溃D.治国理政思想的转变
2021高三上·全国·专题练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2 . 春秋时期,诸侯称霸者较多,称王者较少。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称王,齐缗王和秦昭王甚至借用天神名号,一度称东西帝。而“皇”字,则是由“自”字在“王”字之上而组成。至秦王政始把二字合用,称为“皇帝”。这一变化,反映出战国晚期
A.皇权至上观念萌发B.礼崩乐坏导致周王室衰微
C.国家统一趋势凸显D.神权与王权结合逐步紧密
2021-07-27更新 | 226次组卷 | 2卷引用:2021-2022学年高三开学热身训练(历史)-卷03
3 . 西周时期,周王以五等爵制为原则确立对诸侯的统治秩序。如表为关于春秋时期五等爵制的相关记述。这说明春秋时期(     
《左传》僖公四年,许君卒于齐桓公伐楚军中,葬之以侯,礼也。
《吴语》吴王对晋人说:“孤欲守吾先君之班爵,进则不敢,退则不可。”
A.政治传统仍有约束力量B.礼崩乐坏形势日趋严峻
C.诸侯争霸成为社会趋势D.五等爵制推动社会转型
2023-11-11更新 | 474次组卷 | 1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4 . 战国时期各国大多先于边地设郡,齐国却始终没有设郡,而是将全国划分为五都;各国的官僚机构基本都走上了“官分文武”的道路,但楚国仍沿袭春秋旧制,以令尹为最高官职,其他官职设置更加五花八门,异多于同。这一现象反映了各国(     
A.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B.求同存异谋发展的趋势
C.民族交往交融程度不一D.封建政治体制开始产生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对于魏、齐等大国的君主,孟子劝之以仁政;对于滕、宋等小国的君主,孟子仍认为只要推行仁政,便可无敌于天下。孟子“仁者无敌”的主张(     
A.指出了当时富国强兵的途径B.适应了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
C.总结了各国治国理政的经验D.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现实追求
6 . 下表为战国晚期各国间以“会”为标志的主要外交活动简表。

时间

会盟国

会盟地点

时间

会盟国

会盟地点

前310

秦—魏

临晋(今陕西大荔东)

前283

秦—楚

邪(今河南漯河西)

前308

秦—韩

临晋外

前282

韩—秦

两周间(今河南洛阳)

前304

秦—楚

黄辣(今河南南阳南)

前279

赵—秦

渑池(今河南渑池西)

前285

秦—赵

中阳(今山西中阳)

前278

秦—楚

襄陵(今河南雕县)

据此可知,当时(       
A.秦国向东扩张趋势明显B.齐国退出争霸队伍
C.结盟弭兵成为时代主流D.交通发达争霸激烈
7 . 下图是先秦秦汉从人殉到俑殉习俗演变趋势图,其中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的变化根源于(       

   

A.分裂走向统一B.铁犁牛耕的使用
C.人口大量减少D.休养生息的推行
8 . 稷下学宫的稷下先生无生活困顿之忧,可以自由讲学、授徒、著书立说,不少人都是游说当权者的能手。《孟子·公孙丑下》记载,孟子曾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这反映出战国时期(     
A.礼乐文化向心力增强B.国家统一成为社会共识
C.学术与政治紧密联系D.学派融合趋势日益加强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春秋时代齐国的青铜器皿,在山东出土不少,大致可见的趋势是,齐器中的礼器越到晚期越少,日用品相对地的日益增多;青铜器的器形与纹饰,也越来越多姿多彩。这一趋势反映(     
A.青铜铸造技术逐渐成熟B.儒家思想遭到了挑战
C.贵族等级秩序遭受冲击D.文化的地方色彩增强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0 . 考古表明,战国至西汉初期,蜀地墓葬中蜀文化因素占主要地位,墓葬形式以船棺葬、狭长形土坑墓为主,随葬品也极具蜀地特征;至西汉中期,具有汉文化特色的长方形竖穴木椁墓成为主要墓葬形式,随葬品也有明显的关中特色。这反映出西汉中期(     
A.蜀地墓葬出现平民化趋势B.蜀文化逐渐融入到汉文化中
C.蜀地经济实力与关中相当D.蜀文化与关中文化交流有限
2023-04-07更新 | 3039次组卷 | 14卷引用:2022年新高考重庆历史高考真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