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9 道试题
1 . 对商鞅变法的评价,后人一直存有争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设靠坐之过,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遂公家之劳,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

——《韩非子·和氏》

材料二   商君之法曰:“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今有法曰:“斩首者令为医、匠。”则屋不成而病不已。夫匠者手巧也;而医者齐药也,而以斩首之功为之,则不当其能。今治官者,智能也;今斩首者,勇力之所加也。以勇力之所加而治智能之官,是以斩首之功为医、匠也。故曰:“二子之于法术,皆未尽善也。”

——《韩非子·定法》

材料三   大夫曰:昔商君相秦也,内立法度,严刑罚,饬政教,奸伪无所容。外设百倍之利,收山泽之税,国富民强……其后卒并六国而成帝业。

文学曰:商鞅以重刑峭法为秦国基,故二世而夺……知其为秦开帝业,不知其为秦致亡道也。

——桓宽《盐铁论·非鞅》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述商鞅变法采取的变法措施。韩非子对其措施有何评价?
(2)据材料三,析大夫和文学对商鞅变法的不同评价,推测著者桓宽对商鞅的态度。
(3)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历史上有争议的问题?
2018-02-16更新 | 273次组卷 | 14卷引用:人教统编版必修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单元测试
2 . 商鞅变法措施中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深远的是
A.废井田,开阡陌B.实行县制C.奖励耕战,废除贵族特权D.限制工商业者活动
3 . 商鞅变法措施中,触犯、打击旧贵族利益最根本、最直接的措施分别是
A.制定秦律奖励军功B.重农抑商奖励军功
C.建立县制废井田,开阡陌D.废井田,开阡陌奖励军功

4 . 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实,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三: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而有强国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1)根据材料,加以概括提炼并逐条列出商鞅变法的措施。

(2)材料二、三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有何共识?

5 . 商鞅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他主张“法者所以爱民”“以刑去刑”“至德复立”。这表明商鞅在思想上
A.坚持“礼法”并重
B.强调“轻罪重罚”
C.认为圣君行仁义于天下
D.与儒家思想相通相容
6 . 战国初期,魏国李悝首倡“尽地力之教”,实施平抑米价的平籴法,以免谷贱伤农;同时制定《法经》六篇,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以盗法为《法经》首篇。材料反映的主要社会问题是
A.私有制开始确立,盗贼现象普遍B.小农经济脆弱,农民破产沦为盗贼
C.商人不满平籴法,转而沦为盗贼D.礼乐制度崩溃
7 . 商鞅变法使秦国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根本性措施是
A.废井田,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B.实行中央集权,推行县制
C.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D.废除贵族特权,实行军功爵制
8 . 战国时庶民要求参政的呼声很高,一个很平凡的士,通过游说,一旦受到国君赏识,便可擢拔为执政大臣。商鞅本是魏相国公叔痤的家臣,入秦后说动了秦孝公,当上了秦的大良造(相国)。这反映了当时
A.社会转型加速
B.贵族政治没落
C.改革变法兴起
D.诸侯争霸激烈
9 . 商鞅在《商君书·说民》中指出:“故贫者益之以刑,则富;富者损之以赏,则贫。治国之举,责令贫者富,富者贫。”商鞅意在强调
A.人民富裕有利于国家稳定
B.抑制商业发展的合理性
C.维持贫富均衡的重要性
D.统治者应以严刑峻法治国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