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28 道试题
23-24高一上·山东青岛·期中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孔子眼中的“仁人君子”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摘自林存光《孔子新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孔子构建的“仁人君子”形象进行合理解释。
2023-12-04更新 | 67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2 . 《论语》记载,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释疑》解读:“若不采民诗,则无以观风。风乖俗异,则札无所立,礼若不设,则乐无所乐,乐非礼则功无所济。故三体相扶,而用有先后也。”。由此可知,孔子思想(     
A.适应社会现实的需要B.以继承传统为目标
C.有助于恢复西周制度D.兼具文化和政治功能
2023-12-03更新 | 165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3 . 孔子在《论语》中对尧舜极尽溢美之词;孟子则言“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墨子笔下的舜是个农夫、陶工、渔民,因贤能受到尧的赏识推举;庄子则称尧杀害长子,舜流放母弟,“不足以为德”。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A.彼此之间攻讦不断B.迎合统治阶级需要
C.追求理想化的政治D.秉持不同政治立场
2023-12-02更新 | 380次组卷 | 7卷引用:华大新高考联盟2024届高三11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全国卷)
2023·重庆·高考真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4 .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弟子中不乏出身社会下层者。墨子则进一步主张以“匹夫徒步之士”为教育对象,以先行劳苦服役为入学条件。故《墨子》载:“翟以为虽不耕织乎,而功贤于耕织也。”这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     
A.儒家倡导人人平等B.劳动教育开始普及
C.墨家重视生产技艺D.平民阶层得到发展
2023-12-02更新 | 3026次组卷 | 21卷引用:2023年高考重庆历史真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有学者在评价某先秦思想家时指出:他继承发展了传统民本思想,并从人民立场出发,建构了一套以人民利益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他提出的“天民”观认为天与先王都兼爱万民,为政者应以爱民之心,行利民之政,把人民之利提升到了一个至高的位置。下列主张属于该思想家的是(     
A.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B.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C.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D.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
6 . 《说苑》记载:楚共王出猎而遗其弓。左右请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仲尼(孔子)闻之,曰:“惜乎其不大也。亦曰:‘人遗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由此可知,孔子主张(     
A.克己复礼B.有教无类C.天下大同D.为政以德
7 . 老子主张,“兴善仁”,仁义礼蕴含于大道之中,如“明珠在蚌中”。孔子认为,“和”乃天道,天人合一、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要“节用而爱人”,不浪费资源。这反映出儒道两家(     
A.思想趋于融合B.主张维护西周礼乐制度
C.阶级立场相同D.蕴含着相通的价值理念
2023-11-28更新 | 92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第二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在此强调的治国理念是(     
A.以刑罚威慑民众,使其不犯罪B.以德引导民众,以礼规范民众
C.统治者应多管齐下,恩威并施D.用道德和刑罚约束民众行为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9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道”的本质是虚无,“一”、“二”、“三”乃是指“道”创生万物的过程。此句蕴含的精妙的思想包括(     
①“无为而治”                                           ②“相生相胜”理论
③“道”是世界的根本                                 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③④
2023-11-24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稽阳联谊学校2024届高三11月联考历史试题
23-24高三上·河南·阶段练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孔子希望用仁义之学重建政治秩序,从而实现社会的安定有序;而老子希望效法自然,限制上层的争夺和对下层的控制,从而实现无为而治。这反映出(       
A.百家争鸣中的学术汇流B.儒道两家的对立冲突
C.士人对治世理想的追求D.礼制成为社会的共识
2023-11-23更新 | 177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南省普高联考2024届高三上学期测评(三)历史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