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5 道试题
1 . 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管仲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些主张,反映当时(     
A.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求B.得到了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C.社会亟需政治秩序的变革D.大一统成为当时社会共识
2 . 春秋战国时期,有学派主张:“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据此可知该学派是(       
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
2024-05-14更新 | 324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宁波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2024·浙江·二模
3 . 人地关系,是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话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思想家观点
老子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庄子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庄子》)

荀子

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荀子》)

材料二马克思说:“土地是人类伟大的实验场所”。……每当一个国家或者民族要着手来表述他们自己历史的时候,人们总是把这种环绕着土地而引发的人与土地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为分析和处理其他历史现象的一条脊骨。

案例举证: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富者田连阡陌”;汉为护农计,令“贾人毋得衣锦绣绮縠絺纻罽,操兵,乘骑马。”“重租税以困辱之”;在政府政令的号召下,情愿离开“狭乡”远涉关山去到“宽乡”落户的人们,是北魏的自耕农;至唐前期,狭乡不足者,听于宽乡遥授。为了改变“千年田八百主”的小生产状态,中国共产党在“改地换天”的过程中,成功地找到了一条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编自《赵俪生文集》、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等

(1)人地关系,也是天人关系。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荀子在天人关系上的思想主张。在老子看来,天地人关系中的“有”和“无”“难”和“易”“福”和“祸”都可以相互转化,其据以分析的方法论是什么?请说明庄子“齐物”追求的精神境界。
(2)在人地关系的图景中,古往今来许多政治家或政党通过田制改革,调整人地关系。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指出商鞅于“帝王之制”“改”的是什么?说明北魏至唐前期田制的变化。为了改变小生产状态,“改地换天”的新中国,开展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请用一句话概括“改造”的内涵。
2024-03-18更新 | 42次组卷 | 2卷引用: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重组卷04(浙江专用)
2024·浙江·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有学者在评价春秋战国时期一位思想家时说:“他的仁是追求超越血缘关系、不分亲疏、无所偏爱的发自内心的‘仁’。……他效法自然、无为而治,和孔子的‘天人合一’一样具有丰富的仁道思想”。据此判断,材料中的“他”应是(       
A.老子B.墨子C.荀子D.孟子
2024-03-11更新 | 86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下学期新高考研究卷(一)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5 .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列项中,由老子提出且体现朴素唯物观的是(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B.“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C.“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D.“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024-01-24更新 | 1080次组卷 | 4卷引用:浙江省2024年1月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6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道”的本质是虚无,“一”、“二”、“三”乃是指“道”创生万物的过程。此句蕴含的精妙的思想包括(     
①“无为而治”                                           ②“相生相胜”理论
③“道”是世界的根本                                 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③④
2023-11-24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稽阳联谊学校2024届高三11月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有学者认为某思想家的学说是“自然法”思想,这位思想家提出,除了让人民吃饱肚子以外,不要再搞什么绫罗珠宝之财;除搞好农业生产之外,不要使人们再有什么知识和欲望;不要人为地搞什么德、仁、义、礼之类的名堂,认为那是“乱之首”,又认为“夫兵者,不祥之器也”。这位思想家应是(       
A.孔子B.老子C.韩非子D.孟子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读完《论语》后,小张和小李各写了一篇论文,小张的题目是《从〈论语〉看孔子的人性论》,而小李的题目是《浅论孔子“礼”的观念》,上述不同主要说明(     
A.他们对《论语》的核心思想认识不同
B.他们都没有读懂《论语》
C.他们研究《论语》的问题各不相同
D.他们对《论语》的解释各不相同,差别很大
2024-03-23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备战高考历史日日练3.22——2022届新高考浙江卷版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9 . 关于老子和道家,教材的叙述是老子为“春秋后期楚国人”,他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的观点主要“见于《老子》一书”。但有学者说.“关于老子其人,记载歧异……其生活年代可能与孔子同时,但现在所见托其名的《老子》一书则写成于战国时期,有关思想观点的形成要晚于儒、墨学说”,由此认为,道家思想真正产生于战国时期。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对于有争论的历史观点,需要考古学的进展来证实与证伪
B.教科书的权威性大于学者的观点,故应以教科书的观点为准
C.历史的基本事实通过借助多种研究路径,有可能逐步澄清
D.历史学应像其他社会科学一样提倡百家争鸣,避免价值判断
10 . 如表是先秦时期两位著名思想家的部分主张。由此可看出他们(     
人物主张
老子“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圣人“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持守本真,以“无为”治国,“使民无知无欲”
孔子“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君主对臣民道德感召,达到“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无为而政令可行的效果
A.顺应了封建贵族参政要求B.积极探索理想的治世之道
C.主张发挥君主无为的作用D.试图重塑时代道德价值观
2023-08-29更新 | 117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2024年1月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古代史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