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8 道试题
1 . 商鞅变法规定,贵族无军功者要降低待遇,平民可因军功拜爵,并因而占有不同数量的田宅、奴隶。该规定(     
A.打击了封建的地主阶级B.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C.革除了落后的社会风俗D.废除了旧的土地制度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商鞅变法规定,“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今我更制其教,而为其男女之别”,“有父子兄弟之礼,夫妇妃匹之合”。其目的是(     
A.增加国家赋税收入B.促进汉族和戎翟的融合
C.推动小农经济发展D.建立儒家的伦理秩序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秦国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崇武尚战、重功利而轻伦理、讲求实效的文化传统。商鞅利用政权力量抑制其消极、落后的内容,发扬其能够服务于新制度的内容,使新制度与文化结合起来。这表明,商鞅变法(     
A.以血缘政治取代了官僚政治B.注重对秦文化的改造与整合
C.维护了秦国人民的根本利益D.使秦国走上穷兵黩武的道路
4 . 战国兼并战争日益剧烈,为富国强兵,各国掀起了变法革新的潮流。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其中,对推动社会转型起根本作用的是(     
A.“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B.“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
C.“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D.“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2-23高三上·全国·单元测试
填空题 | 容易(0.94) |
5 . 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代表:秦国的商鞅变法。
时间公元前356、公元前350年
主要内容经济____,奖励耕织;②“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军事奖励____,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政治①在民间实行____,互相纠察告发。
②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____,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社会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影响①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②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2022-12-28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知识清单】高中历史知识记忆清单(中外历史纲要上)
6 . 公元前280年,秦将白起率军突然在楚国腹地出现,随后其兵峰席卷了汉水流域,进军中,“士卒,以军中为家,将帅为父母,不约而亲,不谋而信,一心同功,死不旋踵”。材料这一现象(     
A.得益于合纵连横之术的巧妙运用B.源自商鞅变法激起的巨大内驱力
C.激起儒家学派的愤怒和强烈反抗D.凸显秦国粮草枯竭极力谋求速胜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严厉推行分户析居的改革政策,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把家庭单位强令拆分到最细小程度。父与成年男子分居,都以户主身份列名国版。商鞅此举力图(     
A.推动重农抑商政策的建立B.维护小农经济主导地位
C.瓦解宗法制度的社会根基D.移风易俗实现社会转型
2022-10-15更新 | 537次组卷 | 14卷引用:广西河池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商鞅变法时期,官吏和“大夫”以上爵位的人,一般不编入什伍,即使编入什伍,也不因四邻犯罪而负连坐之责。这从侧面证明什伍连坐(     
A.从事实上废除了世卿世禄制B.与奖励耕战的政策有所相悖
C.是以民众为防范对象的制度D.是对旧贵族加强制约的制度
2022-09-23更新 | 448次组卷 | 4卷引用:自创单元讲练测(纲要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讲)
9 . 有学者指出,现有关于商鞅变法中将土地私有化的依据仅仅是《汉书.食货志》中董仲舒的言论,除此再无别的资料可以证明当时秦国土地政策是私有制,反倒是《云梦秦简》和《青川秦牍》中的记录可以佐证,在商鞅变法时,秦国土地政策是国有制,这可以看出(     
A.史学观点随时代发展B.历史很难被准确认知
C.亲历者的记录更客观D.历史史实有不确定性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战国中期的商鞅,作为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以重法名世。在变法改革中,商鞅强调国家应采用重刑使人们守法以避害,还应用重赏吸引人们循法以逐利,刑的威慑作用大于赏,“先刑而后赏”。他注意到官吏犯罪的危害性远大于一般百姓,甚至会使百姓效仿其行,不守法度。因此,设置监察官吏的专职官员,明确各级官吏的权责,特别鼓励官吏间相互监督、检举揭发。他还注重培养人们主动守法的意识,树立和强化法律公平、公正的权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此外,商鞅要求法律条文须具体明确、通俗易懂,推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扩大法律的宣传力度和广度。《战国策》赞叹道:“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其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摘编自隋淑芬、施建中《商鞅预防犯罪的思想》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法治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商鞅法治改革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