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先秦重农思想

孔子以“仁”为核心,主张“为政以德”。《论语》记载:“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日:‘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孔子认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又主张统治者“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孟子将孔子的仁爱理论发展为“仁政”的政治理念,主张将礼乐教化渗透于人民的日常生活中。认为统治者要在纷争的战乱中取得胜利,不能单纯地凭借武力征讨,最关键的是实现民心的归向和支持。统治者要想获得民心,则必使百姓有“恒产”。孟子提出了“大农业”的概念,将林、牧、副、渔都纳入民生的范畴进行综合发展。

管子将人民对粮食的依赖性上升到国家的层面,统治者要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统治的巩固,那么就必须保证人民无饥火烧肠。管子对农业生产条件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将土壤及其产物分为九十种,建议当地生产者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商鞅大力实施其“农战”思想。在他看来,国家之强弱的关键在于粮食的多寡。商鞅将农业和战争紧密结合,以农养战,以战促农,把全国大部分劳动力都束缚在土地上,使其成为耕作者,从事农业生产,提高粮食产量。农民平时生产,战时则从戎打仗。为配合“农战”的顺利推行,他还提出限制人口流动,限制士大夫所养食客数量。

——摘编自向德富、赵川《先秦儒法两家重农思想之比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儒家和法家的重农思想加以阐释。(要求:阐释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023-10-06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联考(一)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