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秦国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崇武尚战、重功利而轻伦理、讲求实效的文化传统。商鞅利用政权力量抑制其消极、落后的内容,发扬其能够服务于新制度的内容,使新制度与文化结合起来。这表明,商鞅变法(     
A.以血缘政治取代了官僚政治B.注重对秦文化的改造与整合
C.维护了秦国人民的根本利益D.使秦国走上穷兵黩武的道路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严厉推行分户析居的改革政策,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把家庭单位强令拆分到最细小程度。父与成年男子分居,都以户主身份列名国版。商鞅此举力图(     
A.推动重农抑商政策的建立B.维护小农经济主导地位
C.瓦解宗法制度的社会根基D.移风易俗实现社会转型
2022-10-15更新 | 537次组卷 | 14卷引用:贵州省黔东南州凯里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商鞅变法中颁布“分异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除此之外,商鞅还下令“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商鞅此举重在
A.改造秦国的社会风俗B.借助变法来推动社会转型
C.强化民众的法律意识D.确立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商鞅看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用力最苦而赢利最少,从事工商活动的人用力最少而获利最多,结果是“农贫而商富”。这样,人们便脱离农业而从事工商了。而农业衰落,国家就会陷入贫困境地。商鞅认为,如果任凭工商业发展,那么从事工商业活动的人就日益增多。这不但妨碍了农业生产,而且征兵制度也难以贯彻,而且在人民中间还会滋长害怕战争、厌恶战争的情绪。商贾少了,侈靡之风就不会盛行,农民就不会嗜酒成性,经常喝得酩酊大醉,官吏们也就不会荒忽职守,而沉于酒宴。农业生产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主要途径,但工业生产(当时主要是手工业)作为创造社会财富的途径更为广阔,工业比农业创造的社会财富更多。抑商政策到了秦始皇时代,更是变本加厉。他竟把商人与逃犯、赘婿一样看待,让他们到荒远地区去略地、戍守。

——摘编自洪家义《论商鞅变法》

材料二   除了政治、军事、经济上的改革措施,商鞅还直接针对当时的社会习俗颁布了法令,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分异令”。所谓“分异令”,是指单位家庭内如果有两个及以上成年儿子,要为其子分家,否则要加倍征收其家之赋税。除此之外,商鞅还下令“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即禁止民众私斗,违反者视情节轻重依律处刑。荀子在参观秦国后由衷赞叹:“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但贾谊却不以为然,认为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两者截然相反的评价,背后反映出的是法制和礼制两种治国思想的差异。

——摘编自张涛《移风易俗:商鞅变法的重要侧面》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严厉压制工商业发展的原因。
(2)结合材料分析商鞅变法抑商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鞅推行移风易俗改革的积极影响。
2021-09-18更新 | 128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吉林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公元前356年,商鞅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公元前350年,又“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这表明商鞅变法
A.法度严明执行有力B.具有发展性与策略性
C.措施及时推行顺畅D.具有创新性与计划性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化改革运动。

材料   商鞅对户籍制度的重要性有清楚的认识。他推行“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秦国的户籍分一般平民户籍和特殊户籍两种,前者又包括故秦人和外来人户籍,后者则包括宦籍、弟子籍、爵籍和宗室籍。奴隶等贱口没有户籍。商鞅改革户籍世袭制,实行按垦田和军功升降户籍的办法。他说:“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商鞅改变以家族为单位的户籍管理办法,“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商人和入赘不能单独立户。“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出生需登记在册,死亡要及时注销,登记的内容包括户主、籍贯、身份、年龄等内容。商鞅的户籍改革是其农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奠定了我国封建户籍制度的基础,影响深远。

——摘编自万川《商鞅的户籍制度改革及其历史意义》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概括商鞅户籍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商鞅户籍制度改革。
7 . 商鞅的是与非。

材料一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时任秦国廷尉)

材料二   西汉昭帝时期,政府就汉武帝推行的盐铁专营等措施召集会议,有学者阐述了对商鞅的看法,记录在《盐铁论》一书中:

商鞅以重刑峭法为秦国基,故二世而夺。刑既严峻矣,又作为相坐之法,造诽谤,增肉刑,百姓斋栗(恐惧),不知所措手足也。赋敛既烦数矣……知其为秦开帝业,不知其为秦致亡道也。

昔商鞅之任秦也,刑人若菅茅,用师若弹丸;从军者暴骨长城,戍漕者辇车相望……故君子仁以恕,义以度,所好恶与天下共之,所不施不仁者。


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述两者对商鞅变法的看法有何不同。这反映出社会思想方面怎样的变化?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家笔下的商鞅变法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王安石变法时,在政见不同、难于合作的情况下,司马光请求担任闲职,主编了一部294卷的编年体史书。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诚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原文摘录
1.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2.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3.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司马光《资治通鉴·周纪·商鞅变法》原文摘录
1.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
2.商君相秦,用法严酷,尝临渭沦囚,渭水尽赤。为相十年,大多怨之。
3.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比《史记·商君列传》,分析司马光对商鞅变法的看法及其原因。
2021-08-12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大兴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董仲舒):“(秦)用商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重为贪暴之吏,刑戮妄加,民愁亡聊,亡逃山林,转为盗贼,诸衣半道,断狱岁以千万数。”

——班固《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纯粹法家以富国强兵为目标,他们所采取的是国家本位,而不必是王家本位他们抑制私门是想把分散的力量集中为一体以谋全国的富强,人民虽然受着严刑的压迫以为国家服役,但不必一定为一人一姓服役,因而人民的利益也并未全被抹杀,人民的大部分确实是从旧时代的奴隶地位解放了。商君正是这种法家的成功的代表

——郭沫若《十批判书前期法家的批判》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相关措施,并概括董仲舒对这些措施的评价。
(2)据材料二,简析商鞅的历史贡献。综合材料一、二,指出影响董仲舒和郭沫若评价商鞅变法的因素。
10 . 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是商鞅变法局限性的重要表现,这些局限性归根到底是由
A.商鞅偏执的性格所决定的B.法家的思想特征所决定的
C.封建制度的特征所决定的D.尖锐的社会矛盾所决定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