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选修(旧)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商鞅变法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90 题号:135480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董仲舒):“(秦)用商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重为贪暴之吏,刑戮妄加,民愁亡聊,亡逃山林,转为盗贼,诸衣半道,断狱岁以千万数。”

——班固《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纯粹法家以富国强兵为目标,他们所采取的是国家本位,而不必是王家本位他们抑制私门是想把分散的力量集中为一体以谋全国的富强,人民虽然受着严刑的压迫以为国家服役,但不必一定为一人一姓服役,因而人民的利益也并未全被抹杀,人民的大部分确实是从旧时代的奴隶地位解放了。商君正是这种法家的成功的代表

——郭沫若《十批判书前期法家的批判》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相关措施,并概括董仲舒对这些措施的评价。
(2)据材料二,简析商鞅的历史贡献。综合材料一、二,指出影响董仲舒和郭沫若评价商鞅变法的因素。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4)
名校

【推荐1】中外历史上的许多重大改革,往往通过限制、冲击原有特权的方式来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商鞅在变法中实行按军功授爵,制定二十级释,也称“军功爵制”(就是按照军功大小授官。二十级爵位中,一级称为公士,十六级为大上造,二十级为彻侯。各级爵位都享有相应等级的田宅、奴婢和衣服等。)宗室贵族凡是没有立军功的就不得授爵位和取得贵族身份,不能享有特权,即使家境富裕,也不允许大肆铺张,有功劳者才可享受荣华富贵。

材料二:他(梭伦)把雅典公民按土地收入和财产的多少分为四个等级,凡是年收入超过500麦斗谷物的为第一级,称富豪级;年收入在500至300麦斗之间的为第二等级,称骑士级;年收入在300至200之间的为第三等级,即双牛级;不足200麦斗的一律归入第四级,称曰佣级。财产越多,等级越高。第一、二等级能够担任执政官等高级官职,第三等级能担任低级官职,第四等级不能担任官职。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两次改革中为限制特权、追求社会公平与公正所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上述两次改革在政治、经济措施上的主要不同点。并分别指出两次改革对本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产生的不同影响。

(3)两则材料能不能作为判断两场改革性质的依据,说明理由?

2016-11-27更新 | 22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远古到西周时期

在秦人的历史记忆中,其母系先祖女修、女华出自炎黄世系,秦人为炎黄的姻族。秦人长期活动在西周的西部边疆,因善于养马,西周赐予封邑,收为附庸。①直到西周末,秦人仍然是西部边陲的“游牧部落”。

春秋时期

②秦襄公因护卫周平王东迁洛邑有功,被封为诸侯,秦人由此进入诸侯国之列。此后,秦人一再东迁,势力扩大到关中地区,成为西北地区一个实力强大的诸侯国。然而在整个春秋时期,中原诸国一直将秦人视为夷狄并加以歧视。秦人为此深感自卑。“秦国僻陋戎夷,犹惧为诸侯笑。”

战国时期

③战国初期,秦孝公即位后,中原诸夏视秦人为夷狄。“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狄)遇之。”秦孝公深感耻辱,表示“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孝公迁都至咸阳,完成了其活动中心由陇右到关中腹地的重大转移。④战国晚期,由于秦国实力不断壮大,取代周室、吞灭群雄的战略意图越来越明显,秦国与关东六国逐渐形成紧张对抗的关系。六国人士深感岌岌可危,对秦国充满仇恨和畏惧。但是,秦人身上的“戎狄”标签,在战国晚期已经淡化,甚至消失。秦国发动的兼并战争,在六国人士心目中不是异族入侵,而是强者对弱者的征服战争。秦与六国之间已经不存在夷夏之别,秦人已经完全融入并认同华夏民族。

——摘编自彭丰文《从边缘到中心:秦人认同华夏民族的心理历程及其历史意义》


(1)商鞅变法是秦发展中的大事。若将商鞅变法这一历史事件补充到表格中,应位于哪两个序号之间,请说明理由。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人活动空间发展变化的特点。概述秦人融入华夏民族的历程及历史意义。
2020-11-22更新 | 8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其中梭伦改革、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是中外古代改革中成功的典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黑色的土地,将是最好的证人,因为正是我,为她拔掉了众多的债权标,以前她备受奴役,而今已重获自由。许多被出卖的人们……我都使他们获得解放!

材料三 


材料四 魏亡之祸,成于六镇;轻薄六镇,实自太和。夫变夷从夏,人孰不以为美?至一家门户紧切利害,乃忽弃不顾,可乎?然则自古公亶父陶复陶穴,至于岐有夷之行,彼累积而后成,非文胜其质也……迁洛之举,群臣不顺,孝文设术以诈之,示威以胁之。不知厌忽累世安乐之余,经始百年荒榛之地,一事不成,旧业尽弃,欲以何为?嗟夫!孝文诚非玩岁月而苟目前者;及其昧先后,失名实。不安于本而眩其末,则好治与念乱同科,可不悲哉!

                                                  ——《魏书》卷三十四《习学记言序目》


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性质。
(2)材料二、材料三和材料四分别反映了梭伦、商鞅、孝文帝改革的什么内容?
(3)你认为材料一、材料四所揭示的现象出现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为此作为一名改革者应持何种态度?
(4)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以上改革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共同因素有哪些?
2020-06-09更新 | 6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