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 道试题
2 . 下表所示是不同史书中关于商鞅变法的记载。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载出处
商鞅变法时的秦国,刑法条文“多如牛毛,密如凝脂”,处处约束(西汉)司马迁《史记》
商鞅每年秋天都在渭水河边处置罪犯,因为杀人太多所以把渭水河都染成红色了(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A.商鞅变法重视刑法的作用B.《史记》的记载更接近于客观真实
C.商鞅变法扰乱了社会秩序D.商鞅变法以“性恶论”为指导思想
3 .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息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商鞅推行的措施是
A.奖励军功B.什伍连坐C.重农抑商D.废除井田
4 . 《商君书》载:“缪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怠情而致贫者,举以为孥”,这些记载反映了商鞅的治国方略是
A.奖励军功B.君主专制C.重农抑商D.什伍连坐
2021-12-01更新 | 14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必修)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过秦论》记载:“(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材料中“务耕织”者能得到的奖励是
A.免除徭役B.授予官职C.赏赐土地D.分封诸侯
2021-11-04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明达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6 .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其中“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的主要原因是
A.兵役繁重,法律严苛B.刺史监察,严打豪强
C.奖励军功,什伍连坐D.整顿吏治,惩处贪腐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悉,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

——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

材料二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采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材料三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1)根据材料一,概括材料所反映的改革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说明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三,分析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所示为中国古代对“开阡陌”的记载比较有影响力的两种观点。

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东汉)班固、(唐)杜佑、(唐)白居易等“开”为“开置”,“阡陌”为田间的道路,持此论者普遍认为商鞅变法创立了阡陌
(西汉)司马迁、(南宋)朱熹等“开”为“开辟”",有破坏划削之意,“阡陌”代指夏商西周的井田制度,持此论者多认为“开阡陌”是由于当时道路沟洫占地太多,必须划削为耕地

——整理自徐喜辰《“开阡陌”辨析》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谈谈你对“开阡陌”的认识。(要求:赞成材料中的解释或另有解释均可,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9 . 据《秦集史》记载:“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这说明商鞅变法的成功是因为
A.借鉴了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B.秦国的经济文化落后
C.开创了政治经济文化新制度D.东方诸国的改革失败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董仲舒认为,变法使秦民“贪庚、好利、无信,不识礼义德行;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而司马迁在《史记》中却说: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遣,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引司马迁的记载,将“秦民大悦”“家给人足”统统删掉,大概他认为这是溢美之调,有悖史实。其他如王安石与朱熹也是肯定与否定两种看法。

新中国教科书完全一边倒的正面评价始于1956年,其视角主要在于实现了中央集权,结束了贵族政治,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2014年6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俊伟在《商鞅变法:不为人关注的另一面》中指出:商鞅变法建立了以官僚体系为依托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变法把秦国打造成了一个军国主义国家。为了支持战争,他采取弱民、夺民、愚民的措施,大力加强君主和政府的权力……这样的变法缺乏人文主义关怀,具有鲜明的实用主义色彩。商鞅把礼乐、孝悌、诚信、仁义、非兵、羞战等视为危害国家的虱害,执意铲除。连坐使居民相互监督,降低了人文道德水准。

——摘编自任世江《通过商鞅变法让学生接触思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董仲舒否定商鞅变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评价历史事件的因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