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子经略,诸侯正封,古之制也。土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故《诗》曰:“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左传》昭公七年

材料二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民得买卖”。平毁井田中间纵横的阡陌封疆,进一步破坏井田制。按土地多少征税,以法令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并可买卖。

——聂玉海《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墨子》中说:“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业寝,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政治制度?它体现了怎样的土地制度?
(2)材料二体现的是商鞅变法中的什么措施?具有怎样的影响?
(3)材料三描述的是中国古代社会怎样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 . 商鞅变法立足国情,顺应时势,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凡人主之所以劝民者,官爵也;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今境内之民皆日:‘农战可避而官爵可得也。’是故豪杰皆可变业,务学《诗》《书》,随从外权,上可以得显,下可以求官爵;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具备,国之危也。民以此为教者,其国必削。”

——摘编自《商君书》

材料二   “(商鞅)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居五年,秦人富强。’

——摘编自《史记·商君列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商鞅的强国理念及实践效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分析这些措施对秦国的积极影响。
(3)根据上述两则材料信息,说明在研究“商鞅变法”中各自的史料价值。
2021-06-19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6月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子经略,诸侯正封,古之制也。土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故《诗》曰:“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左传》昭公七年

材料二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民得买卖”。平毁井田中间纵横的阡陌封疆,进一步破坏井田制。按土地多少征税,以法令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并可买卖。

——聂玉海《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墨子》中说:“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业寝,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材料四   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和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自耕农这一阶层很不稳定,经常分化。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政治制度?它体现了怎样的土地制度?
(2)材料二体现的是商鞅变法中的什么措施?具有怎样的影响?
(3)材料三描述的是中国古代社会怎样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021-06-04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定西市岷县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摘编自《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史记·商君列传》

自古驱民在诚信,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君能令政必行。

——王安石《咏商鞅诗》

材料三   令行於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四   秦孝公启用商鞅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其目的在强国,而非富民。随着改革的深化,秦国对全民、全军和经济的动员能力越来越强,席卷天下、并吞八荒的“秦国梦”正在一步步逼近。然而,任何一场改革,如果缺乏全民共识,不能构建上下认同的所谓“核心价值观”,要想“从胜利走向胜利”,结果可想而知。

——王立新《商鞅改革何以为秦帝国灭亡埋下伏笔》


(1)概括材料一中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
(2)据材料二、三,概括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3)材料四认为商鞅改革“为秦帝国灭亡埋下伏笔”,你是否赞同?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2021-03-05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吴忠市青铜峡市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商鞅变法的耕战政策和法制思想存在着严重的偏差。为了富国强兵,变法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没收其妻子为官奴婢)。”这种政策,到了秦始皇时代,更是变本加厉,他竟把商人与逃犯一样看待。为了推行法制,商鞅变法“燔《诗》《书》而明法令”,他认为《诗》《书》等都是一些“巧言虚道”,能使人怠于农战。这种政策发展到秦始皇时,更是“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为了推动新法的实施,商鞅提出“重罚轻赏,则上爱民,民死上;重赏轻罚,则上不爱民,民不死上”的观点。为此,他极力鼓吹君主独裁,以便树立绝对权威。这种思想发展到秦始皇时,更是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总之,我们不能忽视商鞅变法的消极影响。

——摘编自洪家义《论商鞅变法》


(1)根据材料,概括商鞅变法存在严重偏差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鞅变法的消极影响。
2021-05-21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县第二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5月摸底测试文综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子经略:诸侯正封,古之制也。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故《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摘自《左传》

材料二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民得买卖”。平毁井田中间纵横的阡陌封疆,进一步破坏井田制。按土地多少征税,以法令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并可买卖。

——摘自聂玉海《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政治制度?它体现了怎样的土地制度?
(2)材料二体现的是商鞅变法中的什么措施?具有怎么样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