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六月,光武帝刘秀颁发“度田令”,检查耕田与户口实数,即对原有户籍上的户口、年纪进行核实,对垦田进行实地丈量。“度田令”是在承认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根据豪强地主拥有私有土地多少征收赋税。此举意在(     
A.增加政府的赋税收入B.保障土地合法买卖
C.减轻自耕农经济负担D.笼络豪强地主势力
2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马援少有大志,常对宾客说“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他是闻名于世的“光武中兴”名将,建武八年(32年),马援协助光武帝消灭隗嚣势力、平定了凉州。建武十一年(35年),马援被任命为陇西太守、剿灭羌敌、治理地方、修筑城池、开导水利、发展农牧,使得郡中百姓安居乐业,六年后、因政绩卓著,马援被征召入朝、担任虎贲中郎将,建议重铸五铢钱,“天下赖其便”,建武十八年(42年),马援率军平息二征叛乱,平定西南边境、并参照汉代法律、对越律进行整理,修正了越律与汉律矛盾的地方、以约束交趾人、匈奴、乌桓尚扰北边,马援请求击之、最后死于平定五溪蛮的前线。汉章帝继位后、亲写金匾“马革裹尸”派人送到马家、并以此为军歌,在汉军出征前唱咏、在马援战斗过的地方、人们念其功德、把马援奉为大神、多修庙建祠以祭祀、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归纳马援的主要功绩。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援身上的哪些精神使他受到后世的敬仰。
23-24高三下·西藏拉萨·阶段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西汉晚期至东汉早中期,宁夏地区墓葬结构主要为砖砌多室或单室墓,构筑方式逐渐与中原同步,随葬品除了铜器和陶器之外,还出现了艳丽莹润的釉陶器。这可用来说明,宁夏地区(       
A.社会经济水平提高B.墓葬等级分化明显
C.青铜铸造技术精进D.豪强地主地位显赫
2024-05-09更新 | 39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高三下学期5月大联考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下图为河南南阳新野东汉时期墓葬出土的画像砖拓片。该画像砖拓片的内容(     
A.反映了豪强地主的审美追求B.印证了墓葬主人武将的身份
C.凸显了时代游戏人生的态度D.展现了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
2023-12-07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二中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西汉时,江南地区还处于地广人稀、农业落后的状况。东汉时,江南地区的水稻亩产量从西汉时的四石提高到约六石。江南郡县明显增多,垦田多辟,耕地面积扩大。这一变化(     
A.有助于古代经济格局的转变B.得益于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
C.表明南北经济形势出现逆转D.促进了农产品商品化的进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6 . 《后汉书》记载,南阳大庄园主樊重“尝欲作器物,先种梓漆(经济林木),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焉。赀至巨万(累积的财富难以计数),而赈赡宗族,恩加乡……县中称美,推为三老”。这段记载(       
A.反映了庄园的自给自足特征B.可用于研究豪强势力的崛起
C.是地方官把持选官权的见证D.证实了宗族是社会救济主体
2023-11-04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7 . 东汉建立后,刘秀改御史大夫为司空,不再承担监察百官之责;以御史中丞为御史台长官,负责监察百官。朝廷举行廷议、讨论重要事项时,往往会为御史中丞与尚书令特设专席。这反映了,东汉初年(     
A.中央行政体系完备B.丞相失去参政机会
C.君主集权得到加强D.监察官员擅权干政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东汉时期,司空第五伦提出,“贵戚可以封侯以富之,不当以职事以任之”。李固主张“设常禁”,令“中臣子弟不得为吏、察孝廉”。他们的这些主张意在(     
A.限制外戚宦官的权力B.提高官员队伍的素质
C.缓解社会的阶级矛盾D.加强豪强地主的势力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建初元年(公元76年),汉章帝下语:“比年牛多疾疫,垦田减少,谷价颇贵,人以流亡。”元和元年(公元84年),汉章帝又下诏:“自牛疫以来,谷食连少,良由更教未至,刺史、二千石不负。”这可用于说明(     
A.畜牧业在汉代农业中地位重要B.封建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
C.东汉的人口迁移引发社会危机D.汉代的重农政策有所松弛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杜诗(?—38年),东汉汲县人。光武帝时为侍御史,当时将军萧广放纵士兵在城里横行霸道,百姓惶恐。杜诗晓谕萧广后仍不改梅,乃将其击杀,并把情况向皇帝奏报。后拜为成皋县令,又迁为沛郡都尉、汝南都尉,“所在称治”。公元31年,升任南阳太守。他生活节俭,施政清正平和,“以诛暴立威”,善于计略,省爱民役。设计制作水排,铸造农具,使用的力量少,收效多,百姓很便利。“又修治陂池,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杜诗自认为没有功劳,请求降职,“帝惜其能,不许之。”杜诗多次向朝廷举荐知名士人刘统等人,尽心朝廷,“谠言善策,随事献纳”。杜诗病逝于南阳太守任上,死后竟然“家徒四壁,窘无田宅,丧无所归”。南阳百姓把他与西汉太守召信臣并称,称赞说:“前有召父,后有杜母。”“召父杜母”就成了历代赞颂基层官员为“父母官”的最初源头。

——据《后汉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杜诗的主要政绩。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杜诗受到世人及后世敬仰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