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汉武帝即位之后,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把王国的领地割裂成许多侯国。此外,汉武帝还以“左官律”(官吏违反规定私自到诸侯国任职,构成左官罪)等立法手段,控制了人才资源。上述举措(     
A.有利于人才选用B.消除了地方割据隐患
C.推动了律令合一D.丰富了国家治理手段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如图为出土于新疆和田尼雅遗址的汉代炭精制桥纽方印,印文为篆文,分两行刻印“司禾府印”。同一遗址还出土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王侯合昏(婚)千秋万岁宜子孙”等汉字铭文蜀锦。这表明汉代(     

A.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密切B.扩大了郡国并行制度的范围
C.实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D.已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3 . 《月令》是古人对时令经验的总结,记载着天象、物候、气象等自然事物的变化;汉武帝时,《礼记·月令》被立为经学、涉及君主施政、祭祀等内容,原有的刻度时间意义已经渐次模糊。这一变化的主要目的是(       
A.政府总结农业生产经验B.强化儒学的正统地位
C.强调帝王统治的合法性D.丰富人们的时间认知
2024-03-15更新 | 84次组卷 | 2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一中2024届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4 . 如图为中国古代农牧界线变迁图。导致这一变迁的主导因素是(     

          

A.政治经济重心转移B.政府重视经略边疆
C.汉匈经济文化交流D.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2023-06-01更新 | 1068次组卷 | 23卷引用: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敦煌悬泉置汉代遗址出土的泥墙书《使者和中所督察诏书四时月令五十条》中有:“毋掘巢。谓巢空实皆不得摘也。”“毋杀胎。谓禽兽六畜怀妊有胎者也,尽十二月常禁。”这表明汉代(     
A.生态保护法律化B.食品保障时令化
C.佛教思想中国化D.律令制度儒家化
6 . 汉武帝给刺史规定了“六条问事”的督察内容,第一条就是“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其他五条是惩治二千石郡太守的不法行为。同时又明确规定刺史不得越过“六条”之外问事。由此可知,当时的监察制度(     
A.推动地方政权规范运作B.缓和了社会主要矛盾
C.已经形成了完备的体系D.遭到了豪强地主抵制
2022-12-16更新 | 429次组卷 | 17卷引用:福建省福州黎明中学2024届高三选择考冲刺(一)历史试题
7 . 据《汉书》卷十九下《百官公卿表》统计,汉武帝时期,前后任用了十三任丞相,但没有一任丞相的才干和威望足以与武帝抗衡,或与武帝在政治上发生过尖锐的冲突。然而,汉武帝却重用尚书令、侍中等,将他们组成内朝,辅助决策。由此可见,汉武帝设立内朝意在
A.缓和君相之间的矛盾B.提高治国理政效率
C.扩大官僚政治的基础D.完善中枢权力机构
8 . 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形成了德主刑辅、先礼后刑的法律观念。东汉末年,在法律思想上出现了刑、礼比较的争论。曹操不单纯强调刑为先或礼为先,主张“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这反映了东汉末年
A.儒学正统地位发生了动摇B.法律更加注重以人为本
C.儒学哲学化倾向日趋明显D.礼法并施思想有所发展
2020-06-19更新 | 445次组卷 | 26卷引用:【校级联考】福建省福州市三校联盟(连江文笔中学、永泰城关中学、长乐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
A.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B.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
C.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D.生产成本较低,官府出资
2020-05-04更新 | 862次组卷 | 107卷引用:【校级联考】福建省闽侯第二中学、连江华侨中学等五校教学联合体2017届高三上学期半期联考历史试题
10 . 汉武帝即位后,初铸三铢钱,又铸赤仄等,后来干脆将各种铜钱取消,专铸五铁钱,既禁止民间私铸,也不许郡国铸造,而专令上林三官铸。这一举措
A.降低了人民生活水平
B.抑制了商业的发展
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不利于物价的稳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