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1 . 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2018-06-09更新 | 18335次组卷 | 180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实验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秦朝在兴建公共工程时,工程效能非常高,如秦直道施工大体两年完成。汉惠帝时期,长安城的修建“四年就半,五年六年成就”,春季施工往往“三十日罢”,在工役调发的规模及工期的确定都很有节制。这一差异体现了秦汉(     
A.行政效能的高低B.经济实力的差距
C.集权程度的不同D.施政理念的差异
3 . 下图为汉初郡国变迁图。据此可知(     
A.朝廷与诸侯矛盾渐趋激化B.王国威胁中央的形势发生逆转
C.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D.国家行政体制进行了重大调整
2022-12-06更新 | 480次组卷 | 8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3届高三高考冲刺卷(一)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汉高祖称帝后,命叔孙通“定朝仪、次尊卑”;汉文帝时大力提倡孝道,实行“以孝治天下”的方针。汉武帝时又把“孝”作为选拔官吏的重要标准,还强调“先尊后亲,尊尊亲亲”。这些政策的推行(     
A.标志着儒学成为正统思想B.导致了豪强势力的发展
C.消除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D.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汉文帝在王畿内“开籍田,亲辛耕”,并命寄居在长安的诸侯各回本国督促生产;对外不用兵,对内不兴造,各种赈恤多用实物而不用钱;因为“钱益多而轻”,故税收之钱储存于国库,改铸更重的四铢钱。这一系列措施旨在
A.釜底抽薪,打击地方割据B.奖励耕战,增加财政收入
C.双管齐下,稳定币值物价D.改弦更张,摒弃黄老之学
2022-01-09更新 | 320次组卷 | 5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校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汉初儒家代表人物陆贾的《新语》云:“昔舜治天下也,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对陆贾的上述思想,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吸取了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B.符合了西汉初年的生产实际
C.不利于加强中央的集权统治D.契合了外儒内法的治国理念
2023-12-14更新 | 190次组卷 | 4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7 . 汉代豪族在地方社会拥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力和支配力。如图显示了两汉时期豪族大姓在地域分布上的差异。能够解释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西汉时期                                               东汉时期
(注:图中“人”是指史书上仅提一人之名姓的豪强大族,其背后也是以家族为后盾)
A.人口增长数量B.土地兼并程度C.政治中心转移D.儒学传播范围
8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文帝时,鉴于当时继续沿用黥、劓、斩在右趾等肉刑,不利于政权的稳固,开始考虑改革肉刑。文帝开始刑罚改革的直接起因是在文帝十三年,齐太仓令获罪当施黥刑,其小女缇萦上书请求将自己没官为奴,替父赎罪,并指出肉刑制度断绝犯人自新之路的严重问题。文帝为之所动,下令废除肉刑。把黥刑(墨刑)改为髡、钳、城、旦、舂(去发颈部系铁圈服苦役五年);劓刑改为笞三百;斩左趾(砍左脚)改为笞五百。景帝继位后,在文帝基础上对肉刑制度作进一步改革。他主持重定律令,将文帝时劓刑笞三百,改为笞二百;斩左趾笞五百,改为笞五百。景帝又颁布《垂(音)令》,规定笞杖尺寸,以竹板制成,削平竹节,以及行刑不得换人等,使得刑制改革向前迈了一大步。

——摘编自武树臣《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景时期废除肉刑、减轻刑罚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文景时期废除肉刑、减轻刑罚的相关措施。
9 . 据《汉书》记载,贾谊曾向汉文帝上奏疏《治安策》,提出“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这一建议(     
A.推动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度B.体现黄老无为的治国理念
C.推动汉文帝解决了王国问题D.切中时弊并且具有可行性
10 . 《汉书·高帝纪》载,刘邦令:“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率众为善,置以为三老,乡一人”,并明确县吏重在“牧民”,而三老重在“导之善”。据此可知,三老制度的确立
A.是儒学独尊向基层渗透的体现B.为汉初的“王国问题”埋下隐患
C.有利于国家意志的贯彻与执行D.完善了汉代管理民众的行政体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