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2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示一   古代中国君臣关系的变化


图示二   古代中国中央和地方关系的演变


图示三   汉代新儒学对教育的影响



根据上述图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各图示所体现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化。
2022-09-26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第1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2023届高三选必1一轮导学案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汉宣帝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四夷宾服,史称“孝宣之治”。汉宣帝以尊崇的态度对待儒学,但在政事的操作方面仍然比较注重任用有实际管理能力、熟悉法令政策的“文法吏”,以刑名为基准考核臣下。这体现汉宣帝治国理政的特点是(     
A.以法为教B.崇德尚贤C.分权制约D.儒法结合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春秋时期,《诗经》有两个名称:一个简称为《诗》,又因其收有300多篇诗歌而被称为《诗三百》。汉武帝时,认为孔子整理过的书,可以尊它为经,确定了《诗经》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这说明《诗经》(     
A.思想价值逐步高于文学价值B.受益于儒家思想地位的提升
C.适应了专制皇权统治的需要D.原始意义被统治者逐渐扭曲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5 . 《汉书·扬雄传》记载,扬雄认为诸子专注于自己的知识,彼此背道而驰,大多诋毁孔圣人,巧言诡辩,搅乱时政,虽是小的言论,却最终会破坏大道迷惑众人。于是仿《论语》作《法言》。他此举旨在(     
A.批判诸子学说的弊端B.捍卫儒学的权威地位
C.宣扬天人感应的思想D.破除民众的思想蒙昧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元朔元年,汉武帝下诏兴廉举孝;元朔五年,下诏劝学兴礼,“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吏通一艺以上者,请皆选自择以补右职”。这些举措(     
A.促进了儒学体系的革新B.提升了儒学的政治地位
C.旨在罢黜其他学派思想D.推动了儒法思想的融合
7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为求自身的长足发展,儒学迄今已兴起三次较大的复兴运动。第一次复兴在汉代,确立了儒学作为封建大一统帝国的官方哲学的地位。第二次复兴在宋代,这次儒学复兴运动既消解了佛学对儒学的威胁,亦消解了由于唐末五代的道德沦丧所造成的文化意义危机,重新确立了儒学在中国文化中的正统地位。第三次复兴在二十世纪初,这次儒学复兴运动一定程度地消解了西学对儒学的威胁,某种程度上确立了儒学的普世价值。

——蒋国保《儒学三次复兴的当代启示》

材料二汉继绝学,既是汉承天命的有力佐证,也是汉代儒学的自我定位。此后的儒学史叙事中,这一模式反复出现,典型的如北宋儒学复兴运动、南宋理学对佛、道的回应等。在这种“绝学——复兴”的古典道统式叙事中,儒学彰明了自身独立于古代王朝兴废的内在价值——自秦至清,虽然王朝权力可以如秦时那样对儒学传承造成一时的破坏,但作为关乎天道的传承之学,灭儒便等于不能“得道”,不能“得道”便不获天命,不能长久。

——李梅《古今中西视域中的“儒学复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学三次复兴的历史背景。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三次儒学复兴运动的共同特点。
2022-07-19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在经过了秦朝由兴到亡的洗扎之后,代的政治家认识到必须通过改善君主专制的统治方式,才能进一步强化封建的中央集权统治。董仲舒为此提出(     
A.独尊术B.耐金夺C.天人感应D.盐铁宜营
2022-07-18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河池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汉初,《诗》《春秋》等五经的影响力主要集中在齐鲁两地。到西汉中后期,天下的年轻人都以读(五)经为务,因此私学盛行、学校林立。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统一国家的巩固B.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
C.太学教育的衰落D.主流意识形态的转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东汉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按照人物的德、智、功全方面综合评价的标准把众多人物分为三等九品,与班固对表中历史人物的评价无关的是(     
上上
(圣人)

(上仁人)
上下
(智人)
中上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愚人)
尧、舜、周文王孟子
屈原
荀子
子贡
范蠡
廉颇
老子
商鞅
韩非
齐桓公
吕不韦
荆轲
秦始皇
李斯
陈胜
宋襄公夏桀商纣
A.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夏桀、商纣施行暴政
C.人物的政治等级与经济地位D.褒善惩恶的道德观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