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2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太平御览》载:“甲父乙与丙争言相斗。丙以佩刀刺乙,甲即以杖击丙,误伤乙。甲当何论?或曰:殴父也,当枭首。”(仲舒)议曰:“臣愚以父子至亲也,闻其斗,莫不有怵怅之心,扶杖而救之,非所伊欲诟父也。君子原心,赦而不诛。”由此可知汉朝的司法实践(     
A.进一步推动了律令儒家化B.以儒家思想作为判决依据
C.重视家训并强调基层教化D.规范了家庭和子女的行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西汉中期,《大戴礼记·本命》有这样的记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妇有三不去:有所取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由此知,“七去三不去”的婚姻原则(     
A.受社会文化主流思想的影响B.旨在维护女性合法权益
C.体现了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D.是法家思想的具体体现
2022-11-30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学派

内容

儒家

在宏观层面发展出一种跨越宗族和等级的开放性代际合作伦理—即“师道”。这种做法极大消减了“宗法制”天然封闭性的缺点,是儒家对中国文明最杰出贡献之一

墨家

天帝爱人,天帝的意志是一切人要彼此相爱,天帝和鬼神会奖赏那些实行兼爱的人,惩罚那些交相“别”的人

法家

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无先王之语

材料二   汉代初期,由于经历了长期战乱,社会需要进入一种休养生息的“自然状态”,这为道家理论提供了实践场所。然而,伴随社会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社会合作类型又多样化起来。此时,倾向于回避社会的道家,很难适时满足现实社会对多样性合作伦理的需求。在形而上方面,董仲舒着力论述了“道”和“天”,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并以“天道无二”来加强“天”的统摄力。其次,董仲舒部分吸收了法家和道家,重新系统性阐释了儒家,使得儒家原先重点解释的社会合作伦理更加丰富和有力。在个体自合作上,董仲舒区分了“性”与“情”,区分了“性之已善”和“未善”,把人性分为“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管之性”。这些做法极大舒缓了对普通大众过高的道德要求,并有助于强调教化的作用。

——以上材料均摘自彭睿《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一种社会合作视角的尝试性解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家在社会合作方面的基本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儒家在汉代胜出这一现象。
2022-11-29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汉代有一典型案例:一位父亲和别人因口角发生斗殴,对方用刀刺父亲,儿子持棍相救,结果误伤了父亲。依据汉律,子伤其父,应论死罪。但最终的判决为:“父子至亲”,儿子出于孝心持棍救助父亲,应当无罪免刑。这一判决反映了汉代(     
A.司法审判标准极度混乱B.儒家伦理道德影响司法
C.儒学成为唯一司法依据D.血缘亲情观念不断深化
5 . 董仲舒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武帝否定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做法,接受董仲舒尊崇儒术的主张,并设太学、郡县学。该变革(       
A.有利于尊师重教传统的形成B.使儒学法律化由此发端
C.奠定了三纲五常的理论基础D.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2022-11-20更新 | 228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52校联考2023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如图为某个老师上课时绘制的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趋势图,据此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A.a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不受重视B.b是两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主流
C.c是唐朝时期,佛道思想成为主流D.d是明清时期,儒家思想渐趋没落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下图为西汉某段时期丞相出身的统计图。其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出(     
A.选官律令儒家化的趋势B.儒学影响力在不断加强
C.儒学已成社会主流意识D.察举制已经取代世官制
8 . 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汉政府自武帝后,渐渐从宗室、军人、商人之组合,转变为士人参政的新局面。”该局面(     
A.彻底结束了贵族政治B.促进了儒学地位的提高
C.实现了社会公平公正D.开启官僚政治体制先河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认为,礼乐制度的松弛、崩坏,导致社会动荡,极力主张“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重建社会秩序。孔子曾把重建礼乐秩序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他一度入仕为官,以求实现其治国理想。他还提倡“学而优则仕”,其弟子亦多有入仕者。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成为完美的人,必须用礼乐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个人“不学礼,无以立”,在言行上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摘编自王钧林《中国儒学史》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关于礼的主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关于礼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10 .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宗族制度,到东周时期发生了比较剧烈的破坏。东周大小宗族间展开了长期的兼并战争,许多国家和采邑灭亡了,原来的经济基础变化了。在战争中某些统治者继承西周敬天保民思想,对祀与戎有了新的认识。东周在西周的文化基础上表现出伟大的创造性,产生了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郑国子产创法家,齐国孙武创兵家,鲁国孔丘创儒家,宋大夫墨翟创墨家,诸子百家的多家学派在东周后半期都创始了。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二: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即位。他所面临的形势是“汉兴六十余载,海内艾安,府库充实,而四夷未宾,制度多阙”。他继承了“文景之治”的全部历史遗产,其中,既有社会稳定、人心归向、经济富裕的优势,也有制度有缺、国家控制能力薄弱的遗憾。汉武帝时期的政论家严助,总结汉武帝时代的特点是“是时征伐四夷,开置边郡,军旅数发,内改制度,朝廷多事”。——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材料三:曾有儒生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武帝)继位之初接受此的建议,又于第五年设置五经博士,启用好儒术的田蚡为相。田蚡把博士中不治儒学的人一律开除,招聘数百名儒生补充进来……到了西汉末期,超过三万名儒生进入皇家学术机构。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背景,并简述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造就“盛世”的相关政治制度。
(3)根据材料三及结合所学,列举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采纳的是谁的思想,并列举出此人主要思想主张。
2022-11-09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荣华实验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