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 . 战国以来,学说门派各异的“士”在西汉逐渐归于儒学一统之下,且与宗族势力结合。至东汉,无论豪强地主,还是贫寒士人,皆以读经入仕为目的,又以政治特权来巩固家族势力。这反映出两汉时期
A.儒学正统地位巩固B.人才选拔制度开放
C.王朝统治基础扩大D.崇教尚学之风盛行
2022-01-08更新 | 178次组卷 | 3卷引用:安徽省高考联盟2022届高三1月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2 . 西汉时,从高祖到景帝,地方长吏主要以军功、事功、中央官外调、酷吏充任;武帝时期开始任用儒生,但以积功而担任地方长吏的仍占多数,酷吏也极为活跃;元帝时期,经学之士已在地方长吏中占据绝对优势。这反映了汉代
A.儒学地位不断上升B.法家思想不符合统治需要
C.选官方式日趋完善D.地方官员主要出身于太学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董仲舒说:“人之受命于天也,取仁于天而仁也,是故人之受命天之尊。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人之血气,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其仁学
A.将仁的来源定位于天B.体现了儒家民本思想
C.把仁上升到天理高度D.适应了社会剧变需要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蚩尤”,是传说时代神而非圣的部族联盟领袖,曾经挑起与黄帝部族和炎帝部族的战争。中国人习惯以“炎黄"为民族血脉之正统,而“蚩尤"则是与“炎黄"相攻伐的对立政治势力的领袖。但是汉代官方祭祀体系中却有“蚩尤”的地位,民间信仰内容中也多见“蚩尤”的影响。这说明
A.儒家思想尚未确立正统地位B.集权制度缺乏社会基础
C.汉文化具有内涵丰富的特色D.汉代社会尚武精神浓厚
5 . 汉武帝以后,随着“天人感应”理论盛行,每当发生灾异,西汉皇帝一般都会下“罪己诏”并且改元,表明自己悔过更新。但到了东汉后期,“及至灾异屡见,反以策让(免职)三公”。这一变化
A.表明儒家学说已遭遇信任危机B.是外戚专权局面下君权的异化
C.体现君权在神权光环下的嬗变D.与统治政策重大转变密切相关
2021-12-23更新 | 27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怀化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诊断监测考试历史试题
2021高三上·全国·专题练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6 . 清代著名学者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提出:“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光武中兴,则诸将帅皆有儒者气象,亦一时风会不同也。"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汉初“无为而治"政策影响B.汉代儒学成为正统的影响
C.科举制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D.宋代理学思想渗透的结果
2021-12-22更新 | 189次组卷 | 1卷引用: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帮-文化史-考点31古代中国思想文化和科技成就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初年,“大侯不过万家,上者五六百户”,到文景之时,“流民既归,户口亦息,列侯大者至三四万户,小国自倍,富厚如之”;汉初思想文化的混乱,黄老思想以“无为”为基调,导致政府处理问题时,不得不依靠法术。同时大量食客游走于诸王之间,思想得不到统一;地主豪强“众其奴婢,多其牛半,广其田宅,博其产业,蓄其积委”致使“富者奢侈羡溢,贫者穷急愁苦”;汉初匈奴越来越猖獗,“汉文帝十四年,单于十四万入萧关、杀北地都尉,虏人民畜产甚多”,“军臣单于立四岁,匈奴复绝和亲,大入上郡、云中各三万骑,所杀掠甚众而去”。对于这些问题,汉初诸帝也先后采取了一些措施,但由于没有一种全新的政治思想做指导,因此缺乏有效的对策。日趋严重的内忧外患急需变无为而治为有为政治。

材料二   此时的儒学是经过董仲舒改造的,具有适应当时社会需要的合理部分,因此,受到汉武帝的高度重视。汉武帝在思想文化界首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政策,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与主导地位,使得专制“大一统”的思想作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成为定型,所谓“内圣外王”,刚柔相济,人治社会的政治理想第一次因为有了一套完备的仕进制度而得以确立;使得大家族的生活方式成为一个社会牢固、安定的势力,并进一步推而广之,最终使之成为整个法制国家的基础。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司马迁《史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汉武帝首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策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2021-12-18更新 | 17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大学城实验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西汉时期,五经具有不同版本,“经有数家,家有数说”。东汉章帝召开白虎观会议,命群儒“讲议五经同异”,“帝亲称制临决”,最后整理成《白虎通义》一书,作为钦定的经典刊布于世。据此可知,白虎观会议
A.巩固了政治大一统局面B.弥合了儒学内部的分歧
C.开启了儒学官方化进程D.消除了儒学的迷信色彩
2021-12-16更新 | 19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绵阳东辰国际学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三)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不知礼,无以立。”

——《论语·季氏篇》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材料二   自汉武帝确立儒学在社会思想中的独尊地位以后,儒家思想一直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而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提倡。经过千百年的强化和浸透,儒家思想不仅为统治者、知识界和思想文化界普遍接受,且深入到下层百姓思想中。

——李经纬、鄢良、朱建平《中国古代文化》


(1)根据材料一归纳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结合时代背景指出孔子创立儒学的主要目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原因。
2021-12-11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22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选考)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亟需象征性领袖的现实,使天与君主凸显了他们的绝对地位。知识阶层一方面在民族、国家成型过程中不得不凸显君主的象征作用,一方面又恐惧再度出现秦代君主专制权力无限扩张,凌驾于一切之上的局面。于是,董仲舒再三提醒君主在利益之上还有正义,在力量之上还有良心,在权力之上还有天在临鉴,其实就是在权力已经无限的君主之上再安放一个权利更加无限的天。这样,知识阶层就能够又一次代天立言,拥有一些与政治抗衡、对君主制约的权利。

——摘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材料二   20 世纪初,有人指出,今之忧世君子,睹神州之不振,悲中夏之沧亡,则疾首痛心于数千年之古学,以为学之无用而致于此也。1912年底至1913年初,民国教育部公布《大学令》和《大学规程》,将大学分为文、理、法、商、医、农、工七科,正式取消了大学经学科。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儒学的积极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期儒学地位变化的背景。
2021-12-10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南开区南大奥宇培训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