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一汉初“无为”到汉武帝“有为”

材料一   秦灭六国,……此乃古代贵族封建势力之逐步崩溃,……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然在平民政府创建的过程中,却屡次有“封建”思想之复活。……平民政府的……思想则为“无为而治”,“无为”之实则为“因循”。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

——司马迁《史记平准书》

材料三   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汉武帝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和变革。

——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材料四   两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西汉前期民族关系则主要是采取和抚四夷特别是与强大的匈奴实行“和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边境的安宁。到了汉武帝时期,随着西汉国力的增强,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强有力措施。

——汪高鑫《两汉正史民族史撰述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材料五   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900多万人,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

材料六   汉光武帝首先妥善安置功臣减小改革的阻力,然后命令后族、宫戚“不得封侯与政”,重申“阿附藩王之法”收捕诸王宾客;重视人才选拔,沿用察举制,颁布了“四科取士”的诏书,公元39年,下令在全国“度田”即丈量土地。引起了一场大规模的地方骚乱,光武帝用镇压和分化相结合的手段平息了叛乱。汉明帝令外戚、阴、邓等家互相纠察,穷治楚王刘英;建武6年裁并了400多县约占三分之一,吏职减损,十置其一:文书调役、务从简寡,至乃十存一焉,中央兵减至2500人,废郡国都尉试制度;改变王莽时期机构乱置的做法,加强原有秘书机要机构尚书台的事权,削弱了宰相三公(太尉、司徒、司空)权势,君主集权因此而强化。经过汉光武帝和汉明帝长达几十年的改革,东汉初年的政治、经济大为改观,史称“光武中兴”。

——摘自翦伯赞《秦汉史》等

主题二两汉衰亡

材料七   汉代实行以察举、征辟为主体的人才选拔制度。东汉中后期强调“文治”,高级官员往往也是儒学名家,拥有成百上千的“门生”。某人一旦成为某位官员的下属,便终生为其“故吏”。一些家族有人长期担任朝廷重要官职,如弘农杨氏、汝南袁氏,“门生故吏遍于天下”,成为影响人才选拔的重要因素。官员们互相请托,推荐亲属故旧,所推荐的人才“不复依其质干,准其才行,但虚造声誉”。外戚、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任人唯亲,以便控制朝廷与地方政治。世家大族干预人才选拔,一些地方的人才选拔甚至是被数个家族长期把持。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八   汉元帝时,丞相匡衡占地三十多万亩,还不满足,又扩占了四万多亩。成帝时的丞相张禹占地四万多亩,都是泾水和渭水灌溉的上好肥田。贵族官僚大地主占有大量良田沃土,广大农民却“无立锥之居”。他们的生活“有七亡无一得”“有七死而无一生”。

——《汉书王贡两龚鲍传》

材料九   “邓氏自中兴后,累世宠贵,凡侯者二十九人,公二人,大将军以下十三人,中二千石十四人,列校二十二人,州牧、郡守四十八人,其余侍中、将、大夫、郎、谒者不可胜数,东京莫与为比。”

——《后汉书邓禹传》

材料十   从公元前1世纪建立,到公元4世纪末分裂,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设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腊人除外)被称为“蛮族”。什么是罗马民族呢,那就是罗马人和意大利人,他们在语言、经济和文化上关系密切,也是共同打下帝国天下的核心力量。据一种比较适中的估计,整个帝国人口约5400万,意大利约有人口600万。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但整个帝国的罗马化程度很浅,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在帝国东部只在政府机关和城市中通行,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世界。

——摘编自刘家和、王敦书《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材料十一   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900多万人,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

——据《汉书》《后汉书》等*基础测评*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你如何理解材料“‘无为’之实则为‘因循’”的说法?
(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制度创新和变革”的表现。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积极开拓疆域的强有力措施。用一句话概括西汉经略边疆的作用。
*能力提升*
(4)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5)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改革的内容和作用两个方面对“光武中兴”进行历史解释。
(6)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汉中后期人才选拔的弊端。简析东汉中后期人才选拔弊端影响。
(7)依据材料八和材料九,分别反映了西汉后期和东汉什么样的社会现象?
(8)这些现象的出现对当时的统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历史纵横*
(9)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与汉朝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
2023-08-03更新 | 215次组卷 | 1卷引用:04·纲要上第04课·学科网-【一题打天下】同步教学新方案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史料一   从元帝(刘奭)到孺子婴(公元前49—公元8年)时代是西汉晚期。这时贵族地主与豪强地主势力迅速壮大,商人势力也重新兴起,土地兼并的问题日益严重。汉王朝陷入深沉的危机之中。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古代史》

史料二

   


[探究]
(1)据史料一分析,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与两汉政权衰亡的关系如何?
(2)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汉中后期出现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局面的本质原因。
3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朝时,农民的赋税、徭役负担沉重。统治集团统治残暴,加重人民的负担,社会矛盾迅速激化。公元前209年,一些戍卒在被派往北部边境的过程中举行起义,引发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战争。

材料二   西汉后期,政治腐败,赋税沉重,社会矛盾尖锐。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王莽称帝后推行的改制,引起社会严重动荡,导致农民起义爆发,新朝最终被推翻了。

材料三   东汉后期,政治腐败,外戚与宦官互相倾轧残杀,皇帝公开卖官鬻爵。豪强地主争权夺利,人民受到残酷剥削,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引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政权。


回答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请分别指出三则材料所涉及的农民起义。
(2)根据三则材料,归纳导致秦汉时期社会矛盾尖锐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东汉与秦朝、西汉社会相比,有何特别之处?(不得照抄原文)。
2022-12-01更新 | 121次组卷 | 2卷引用:黑龙江省鸡西市虎林市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2-23高三上·全国·课时练习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4 . 选做题(请任选1题作答)
(1)【说一说】

新始建国二年(10),王莽下令行“五均六管”法,实行计划经济。内容包括:1.政府控制物价。粮食布匹等供过于求时,政府按成本价买进求过于供时,政府平价卖出。2.征收所得税。一切工商业,包括渔猎、医疗、织布、旅馆、工匠、摆摊等,从前自由经营,现在政府征收百分之十所得税。3.实行专卖制度。盐专卖、酒专卖、铁器专卖,由中央政府垄断货币发行权(以前大富豪可以自铸钱币)。4.规定国内所有自然资源均属国家所有,由国家开采。5.首创政府贷款。老百姓没钱祭祀丧葬,可向政府贷款,不收利息。经商贷款,收百分之十利息。


请回答: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王莽改制失败的原因。
(2)【谈一谈】

关于当时秦国人生活的状况,一直存在着不同说法。《中国秦汉经济史》一书,对于商鞅改革之后秦国的赋税有一个计算,它认为当时实物剥削量占农民总收入三分之二,劳役至少占农民劳动时间的七分之一,全部剥削量约占农民总劳动量的五分之四。


请回答: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反映历史现象的认识。
2022-11-27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高中历史大单元作业(选择性必修)选必1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东汉与西欧庄园】

材料一   与田庄盛行相伴随的,是大量流民的出现。换言之,大土地所有者发展的基础是无数自耕农的失业,这当然不是一夕之间的事,东汉初年,光武帝提倡节俭宽厚,轻徭薄赋,与民生息,使王莽篡汉以来的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农业、手工业、商业不断发展。随着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商人势力崛起,他们“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梁肉。”为社会稳定计,汉政府一度对商业活动采取敌视和钳制的态度,加之士农工商的传统价值观根深蒂固,不少商人财运亨通后却没有将更多资金流入市场扩大再生产,而是兼并土地、求田问舍,因为这能够帮他们提升阶级——“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甚至有不少商人“其为编户齐民,同列而以财力相君”,凭借着自己的经济优势走向了统治阶级。

材料二   西欧庄园的形成,其主要动因不是土地买卖和兼并,相反,这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古罗马开门揖盗,出现三世纪危机,民族大迁徙,蛮族入侵。入侵后的日耳曼蛮族论功行赏,剥夺了大部分罗马贵族的土地并进行重新分配,大肆分封。在这种分封之后,土地的流动总体来说就很缓慢了,西欧各国都在此基础上确立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及其相应的权利义务,实行了分权的贵族政体,此为封君封臣制。也就是说,各地方领主(一个与地主相对,但同时兼有政治权利和经济优势的身份)在他的庄园/封地内是有实权的。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东汉田庄盛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汉代田庄相比,西欧封建庄园有什么不同。
2022-08-10更新 | 312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北省重点高中智学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5月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东汉末年政论家伸长统讲叙了东汉豪强势力的迅猛发展:

汉兴以来,相与同为编户齐民,而以财力相君长者,世无数焉。而清絜之士,徒自苦于茨棘之间,无所益损于风俗也。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妖童美妾,填乎绮室;倡讴伎乐,列乎深堂。宾客待见而不敢去,车骑交错而不敢进。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清醇之酎,败而不可饮。睇盼则人从其目之所视,喜怒则人随其心之所虑。此皆公侯之广乐,君长之厚实也。

——《后汉书·伸长统列传》


阅读这段材料,分析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与东汉政权衰亡之间的关系。
2021-10-08更新 | 137次组卷 | 2卷引用:中外历史纲要上【学思之窗·思考点·问题探究】专辑-0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公元125年冬天,洛阳暴发了大疫,朝廷在十二月的诏书中说是因为“阴阳不和”导致“疫疠为灾。”第二年即公元126年正月甲寅诏中又说:“奸慝缘间,人庶怨读,上干和气,疫疠为灾。”……“冬十月丁亥,司徒朱伥以疾疫罢”,企图以此达到消弭疫灾的目的。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袁祖亮主编《中国灾害通史·秦汉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疫灾分布的时空特点。
(2)根据材料,指出汉代疫灾应对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影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代实行以察举、征辟为主体的人才选拔制度。东汉中后期强调“文治”,高级官员往往也是儒学名家,拥有成百上千的“门生”。某人一旦成为某位官员的下属,便终生为其“故吏”。一些家族有人长期担任朝廷重要官职,如弘农杨氏、汝南袁氏,“门生故吏遍于天下”,成为影响人才选拔的重要因素。官员们互相请托,推荐亲属故旧,所推荐的人才“不复依其质干,准其才行,但虚造声誉”。外戚、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任人唯亲,以便控制朝廷与地方政治。世家大族干预人才选拔,一些地方的人才选拔甚至是被数个家族长期把持。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汉中后期人才选拔的弊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汉中后期人才选拔弊端的影响。
2019-06-21更新 | 4258次组卷 | 24卷引用:海南省2019届高三高考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9 . 材料
西汉后期,大商人、大地主兼并土地,占有奴婢,社会矛盾加剧,“改制”呼声高涨。以改革家形象出现的的王莽代汉创立“新”朝,以《周礼》为依据进行改革。“新”政权建立前后七八年间,推行了四次币制改革。公元7年,铸错刀、契刀、大钱,与五铢钱并行。三种新铸钱币的含铜量与五铢钱差别不大,但兑换价分别为一比五千、一比五百、一比五十。公元9年,废除五铢钱、错刀、契刀,另铸造小钱,与大钱并行。公元10年,推行总名为“宝货”的钱币,分金货、银货、龟货、贝货、钱货、布货等质地、形制各不相同的六大类,共计28个品种,相互间兑换标准复杂。公元14年,废止大、小钱,发行重二十五铢的“货布”与重五铢的“货泉”。“每一易钱,民用(因此)破业,而陷大刑”。币制改革与王莽的其他改革,均告失败。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王莽改革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莽币制改革失败的原因。
2019-01-30更新 | 2163次组卷 | 24卷引用: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新课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