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8 道试题
1 . 《晋书》记载:“晋元帝司马睿登基之时,百官陪列,命王导御床共坐。王导推辞再三说:‘若太阳下同万物,苍生何由仰照!’帝乃止。”这说明(     
A.君主的权力被制衡B.门阀势力显赫
C.士族势力开始崛起D.士族垄断官位
2023-10-25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三次民族大融合……而魏晋南北朝是第二次民族大融合时期。这个时期,北方内迁各民族,因与汉族长期错居杂处,在汉族的影响下,社会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并在加速封建化的过程中,逐渐与汉族形成了共同的经济体制,最后多融合于汉族。而在南方,由于大批北方汉人南迁及少数民族出居平地,也造成某些杂居局面,使一部分与汉族关系密切,少数民族逐渐汉化,也有一些迁居或以其他途径进入民族地区的汉族融合于少数民族。但由于汉族人数众多,文化较高,故在整个融合过程中,少数民族汉化则表现为主要的,汉族融合于少数民族却是局部的。

——白翠琴《论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的迁徙与融合》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在对传统文化造成剧烈冲击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

——阴法鲁、许树安、刘玉才《中国古代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推动民族融合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交融的特点和历史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下图为出土于甘肃嘉峪关的魏晋《汉人胡食》画像砖,该类画像在今山西、山东、江苏、河北、河南等地均有发现。据记载“炙”原本是游牧民族的烹饪方法,魏晋之时,“中国尚之”且用以饮宴嘉宾。这一现象反映了(     
A.人口迁移促进社会发展B.民族矛盾得到全面缓解
C.内迁民族认同中原文化D.民族交融影响生活方式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史记·货殖列传》描述秦汉时期江南地区“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南朝沈约的《宋书》中却描述江南地区“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这种变化(     
A.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B.导致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C.说明江南的条件优越D.源于北方移民南迁
2023-10-24更新 | 295次组卷 | 35卷引用:山西省晋城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朝时期,南方经济获得较大发展。由于北人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先进的冶铁技术,南方冶铁业因此得到发展。稻田耕作开始使用铁犁、耙、耖等铁农具,这使得北方作物麦、粟、菽等耐旱、耐寒作物在南方得到推广。随着农作物种植面积的增加和产量的提高,剩余产品也随之增加,这推动了南方粟、麦市场的发展。历宋、齐、梁三朝都城建康有较大规模的粟、麦市场。此外,山区的“蛮族”在政府的鼓励下,大力开发“蛮田”,使得“蛮田大稔,积谷重岩,未有饥弊”。

——摘编自杨乙丹《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科技文化的交流及其思考》

材料二   以往史学界有一种传统的看法,认为只有建立全国性的统一政权,才能促进当时经济的发展,而对分裂时期的地区性政权或偏处一隅的地方性政权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则往往不予注意,也没有给以应有的评价。从南朝时期南方经济的间歇发展中不难看出,即使暂时处于分裂时期,只要地方政权的统治者实行缓和矛盾、保境安民的政策,是可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

——摘编自许辉《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概括材料二中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晋武帝晚年,为防止贵族、豪绅势力威胁到皇权,大封皇子为王,设法提高皇子的地位,并赋予其“统方州军事”的权力,还有意安排汝南王司马亮辅政。这些措施(     
A.缓和了民族矛盾B.维系了西晋统治C.阻碍了郡县制推行D.旨在加强君主权威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处于单一政权的统治之下是常态……南北朝都不代表“常态”,但又都以不同的方式推动了“回归”……中国历史的连续性是举世无双的,但“连续性”并不是说一成不变,它是一个动态进程,是在各种波动和“变态”中体现出来……

——摘编自阎步克《波峰与波谷》

材料二   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

——摘自班固《白虎通·三纲六纪》

汉末魏晋时期,经学之风的深刻影响对社会秩序和人伦纲常造成了重大破坏。

——摘编自韩东育《关于汉末魏晋世风的历史考察》

材料三   长江流域原本“刀耕水耨”的原始耕垦方式逐渐得到改变……越来越注重精耕细作。东晋政府鉴于江淮地介南北之间,适宜在水稻收割后安排三麦(旱作物)的种植,以济匮乏,于是下诏:“……投秋下种,至夏而熟,继新故之交,于以周济,所益甚大。”

——摘编自徐臣攀《汉唐时期农耕区拓展研究》

材料四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庆之因此羽仪服式悉如魏法,江表士庶竞相模楷。

——摘编自《洛阳伽蓝记》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魏晋南北朝的历史之“变态”的主要表现(要求:从政治、经济、思想、民族关系等角度回答)。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现象出现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南北朝的历史之“变态”中蕴含的“回归”的因素。
2023-10-18更新 | 13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高中教育发展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孝文帝统治时期积极“去故存新”,如:迁都洛阳,欲“卜宅中土以经略四海”;讲汉语、穿汉服,“欲令魏朝齐美于殷周”。有学者指出:尽管我们不能把北魏乱亡完全归咎于孝文帝的改制,但他付出了将本民族消融于汉族的代价,却加速了鲜卑贵族的腐化。材料旨在强调孝文帝改革(     
A.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B.产生了严重的副作用
C.促进了各民族的交融D.历史影响具有双重性
9 . 《晋书》记载,琅琊王司马睿移居建康时,“士庶莫有至者”。同年上巳节,司马睿“乘肩舆,具威仪”,在琅琊王氏的王敦和王导兄弟的陪同下亲自参与祭祀,吴人纪瞻、顾荣等江南望族则“窃觇(查看)之,见其如此,咸惊惧,乃相率拜于道左”。该事件反映出当时(     
A.士族与皇权矛盾较为尖锐B.门阀政治具有存在的基础
C.司马睿知人善用深得人心D.江南的社会等级观念浓厚
10 . 据《史记》记载:“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而记述南朝刘宋一代的《宋书》对江南对的描述则是:“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这种变化反映出(     
A.南方地区得到开发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北方经济落后南方D.政治中心转至江南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