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四年, 南齐派使节北上,恰逢冯太后丧事, 齐使欲以朱衣入见,北魏派人四次往返劝阻,皆不肯更衣。后北魏以精通礼学的名士成淹与之辩论,齐使不敌,只得以丧服入见。这一材料可用于研究(       
A.南北文化差异的原因B.礼乐制度的历史延续性
C.南北政权的隶属关系D.北魏封建化改革的影响
2023-05-31更新 | 1355次组卷 | 17卷引用:福建省宁德市福鼎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下表北魏至唐初的民族交融进程(局部)

统治者表现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推行汉化改革,鲜卑人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与汉士族联姻。
东魏掌权者高欢是鲜卑化的汉人,其子高洋,废东魏皇帝,建立北齐。
西魏掌权者宇文泰是鲜卑化的匈奴人,其统治时期进行反汉化的“胡化运动”。
北周武帝宇文邕继续汉化改革,摆脱鲜卑旧俗。
隋文帝杨坚其父杨忠被赐鲜卑姓氏“普六茹”,杨坚掌权后恢复汉姓。隋统一后,一些少数民族名称逐渐消失,被称为“汉人”。
唐高祖李洲其先祖被赐鲜卑姓大野,是鲜卑化的汉人。李渊的母亲为鲜卑人。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图2反映的政局特点,并分析其对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至唐初民族交融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魏晋至唐初民族交融的历史启示。
3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
材料二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一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 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
(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三,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
2019-01-30更新 | 2223次组卷 | 32卷引用:福建省东山县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