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4 道试题
1 . 南朝开创者宋武帝刘裕一度遭到了高门士族的抵制,因而对持观望态度的高门人物予以容忍,对有合作意向的高门人物给予笼络,尤其是琅琊王氏,王诞、王弘等人物成为稳固统治、建立新朝的佐命人物。这说明(     
A.南方得到较大发展B.琅邪王氏源于江南
C.门阀士族势力强大D.南朝政权更迭频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人刘渊建立前赵政权,追尊蜀汉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的夏政权,“自以匈奴夏后氏之苗裔也,国称大夏”;鲜卑人拓跋什翼健建立代国,自认为是神农氏的后裔。这一现象可以用来说明
A.人口迁徙促进区域开发B.民族交融推动文化认同
C.战乱频繁导致国家分裂D.黄帝是各民族共同祖先
2022-05-31更新 | 1017次组卷 | 58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孔庙

材料一   孔子卒后,《左传》等典籍记载,弟子将其故宅三间改作庙堂,岁时奉祀,为孔庙之始,属“因宅立庙”的家庙。《史记》记载,汉高祖“过鲁,以太牢祀焉”,开创皇帝到孔庙祭祀先河。汉武帝时,京城太学和地方郡县学开始祭孔,但此时学校中未设孔庙。东汉桓帝时,在孔庙设管理官吏,孔庙开始向“国庙”演变。

材料二   东晋时复兴儒学,南朝《宋书》载:东晋孝武帝根据儒生的建议,“选公卿二千石子弟为生,增造庙(孔庙)屋(太学)一百五十五间”。首次在太学里建置孔庙,将“庙”字置于“屋”前,以显其要。其空间布局按照《周礼》“左祖右社”的思想,建置为“左学右庙”,“庙学合一”的格局已经出现。目前南京的夫子庙即在东晋学宫旧址历经改建而成。

材料三   魏晋以后,在全国各地州县学里均设立孔庙,孔庙成为祭祀孔子与教育学生的重要场所。北魏从南齐夺得孔子故里后,献文帝立即派四朝元老汉臣高允代表皇帝到孔庙祭祀。孝文帝模仿汉制“立孔子庙于京师(平城)”,并亲赴鲁城(曲阜)孔庙祭祀,曾下诏:严令取消民间“求财求子消灾去病”的孔庙祭祀活动,重续了国家对孔庙的管理制度。


(1)阅读材料一、二,指出春秋、汉代与东晋三个时期孔庙的差异,并结合时代背景,说明产生差异的原因。
(2)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北魏为何重视祭孔和修建孔庙。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两汉人身依附关系最显著的是奴婢,奴婢地位几乎与物质财产相同。魏晋时期成熟的人身依附关系是“部曲佃客制”,他们为豪强地主种地交租,服劳役杂务,战时为私兵部曲,不单独立户,世代相袭,大批释放后的奴婢多转化成部曲佃客。这反映两汉魏晋
A.人身依附现象逐步减少B.租佃制度日益普遍化
C.地方豪强地主势力强大D.部曲佃客制度较成熟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西汉以来州举秀才、郡察孝廉,照例为本州郡人,无须标明其地。这种情况在东汉后期开始出现例外,而且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异地(户籍不在本州郡)察举、异地求举则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门阀士族垄断政治权力B.监察体制强化回避本籍
C.人口出现大规模的流动D.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弱化
2022-05-23更新 | 1220次组卷 | 18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北魏在均田制的实施过程中,荫附户问题突出。孝文帝采纳大臣李冲实行三长制的建议,“应效法古制,五家设一邻长,五邻设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三年无过失者则升一等”。多数农民拥护新制度,“于是海内安之”。据此推断,三长制的推行
A.推动了鲜卑族封建化的进程B.得到北魏各阶层的广泛支持
C.加速了北方的民族交融趋势D.有利于农民摆脱豪强的控制
2022-05-23更新 | 1075次组卷 | 16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公元6世纪初期,地处今天河北、山西北部及内蒙地区的人口大量迁到今天的河南、陕西关中的农耕富饶之地。推动这次北方人口较大规模迁移的因素是
A.封建生产方式的扩展B.黄河流域的长期持续分裂
C.中国政治中心的东移D.少数民族政权的政治改革
2022-05-17更新 | 1033次组卷 | 18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下图是考古发现的两幅北朝时期的壁画和砖画。这表明当时
A.少数民族普遍推行农耕生产B.统治者积极推行封建化政策
C.汉族生活习俗在北方各民族中推广D.北方各民族的生产和生活相互交融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

材料一 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

材料二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 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
(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三,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黄仁宇在谈到北魏政权时说:“这一新兴王朝,……扭转后权以来地方割据的趋势,而逐渐推广其统治权,开启了中国长期分裂后再统一的契机。”北魏政权提供的“再统一的契机”主要是指
A.扩大了北魏政权的统治区域B.通过改革促进民族大交融
C.解决了长期存在的社会矛盾D.加速了国家制度的封建化
2021-09-06更新 | 800次组卷 | 2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梅雁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