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6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北周武帝进行了许多改革,使得当时“民役稍稀,租调年增,兵师日盛,东平齐国(北齐),西伐妖戎,国安民乐”。这一局面的出现(     
A.掩盖了南北分裂的隐患B.说明南北经济格局发生逆转
C.根植于农民负担的加重D.为南北统一奠定了初步基础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与汉印严谨、整饬、端庄典雅的基调不同,两晋南北朝的印章渐失匀整、工稳气象,而趋于恣肆消散,章法自由率意,印文纵放不羁,且将军与武官的印章逐渐增多。这种变化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受政权更迭、战乱频繁的影响B.外来文化的影响深刻
C.民众的审美取向发生巨大变化D.士族门阀制度的兴盛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平定南中(今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后,诸葛亮不仅重用拥蜀的南中大姓和有功将领,还派一些汉官担任蜀汉政府在南中地区设立的最高军政机构的要职。这一做法(     
A.加强了对西南少数民族的治理B.使南中割据力量逐渐走向衰亡
C.促使三国鼎立局面的初步形成D.激化了民族矛盾加速蜀汉灭亡
4 .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陶瓷业不及汉代发达,对窑炉的使用也极少改进,仍沿用圆形馒头窑;在南方,窑炉则有了很大发展,龙窑结构也被进一步改良。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南北方经济发展水平趋于平衡B.政治中心随经济发展而转移
C.政治局势差异影响手工业发展D.经济文化实力影响社会风尚
5 . 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交融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交融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交融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明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描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6 . 如表为东汉至三国时期国家控制的户口数变化表,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时间户数口数
东汉157年1067796056486865
263年663423146642344328827672882
263年280000940000
280年5230002300000

A.户籍制度变动B.佛教在中原地区盛行
C.专制皇权衰落D.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如表为3世纪中期中国出现的三大区域经济。推动这一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以许洛为中心的传统经济区域
以建业、扬州等地为中心的区域经济
以益州、成都为中心的巴蜀区域经济
A.政权鼎立B.人口迁移C.民族交融D.江南开发
8 . 某学者阐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规律,如下表所示。该学者意在强调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     
序号规律
民族交融的前提和基础,是形成了民族间的杂居错处
频繁的民族迁徙,各族之间的争战、割据以及由此产生的各族之间的同化、融合,使民族交融呈现出复杂性和曲折性
民族交融既有统治者的强迫同化,但更多是各族的自然交融
内徙诸族相继建立政权及其灭亡是促进民族交融的因素之—
A.奠定了国家统一的基础B.使君主专制统治受到了冲击
C.动力和途径呈现多元化D.为经济重心南移准备了条件
9 . 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历史的认识。某同学设计了下列示意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段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A.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与时代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北魏孝文常“雅重门族,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咸纳其女以充后宫”,还要求“王国舍人,应取八族及清修之门”。

1.根据材料,上述北魏孝文帝的政策旨在(     
A.推行民族交融政策B.争取汉族高姓支持
C.巩固门阀士族制度D.促进鲜卑族封建化
2.他的改革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     
A.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B.北魏实现了北方的统一
C.改革措施全面易实施D.顺应民族交融的大趋势
2022-10-26更新 | 13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上海交大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