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82 道试题
1 . 民族融合是指几个或多个民族在共同的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上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民族之间差别逐渐缩小,甚至形成一个新民族。民族融合的方式有多种,探究下列民族融合的方式,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进入阶级社会后民族融合的初步发展时期,诸侯国间频繁的兼并战争,大大加强了中原地区与周边民族的联系,促进了民族整合。

——百度百科民族融合

材料二  张骞始开西域之迹。

——《汉书》

材料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趋向

材料四  

(1)材料一中提到的“诸侯国”和西周的哪一政治制度有关?依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促进了民族融合的方式是什么?
(2)材料二指的是西汉时期的哪一历史事件?此后开辟的中外交通路线称为什么?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
(4)材料四中北魏政府的改革促进了民族的融合。请问北魏政府改革的领导人是谁?他改革的意义是什么?
(5)综合以上问题的探究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得到什么启示?
7日内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广安第二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根据估算全球约有八千万客家人,其中广东、江西、福建等省份共有约5000万人口,广东独占3000万,惠州、梅州、赣州、汀州为“客家四州”,“客从北方来”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B.南方气候温暖湿润,优于北方
C.北方统治者实行强制移民政策D.南方经济发展需要北方劳动力
7日内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广安第二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图所示时代的阶段特征是(     

A.文明初现B.制度创新C.政权分立D.繁荣开放
7日内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广安第二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史记·货殖列传》描述秦汉时期江南地区“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南朝沈约的《宋书》中却描述江南地区“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这种变化(     
A.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B.导致经济结构有了一定突破
C.说明江南的条件优越D.源于北民南迁后加大了开发
2024-05-24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调研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晋书》记载鲜卑族曾居“洛阳四市”,“改务农业”;同一时期的位于东北集安地区的高句丽墓葬出土了种类较多的铁制农具、工具、车具、锅形生活用具;十六国时期的北燕冯素弗墓出土了文房四宝;孝文帝迁都洛阳,改革中有死后不得归葬平城之法。这反映出当时(     
A.南北方文化的交流和交融B.少数民族对汉文化的认同
C.农耕文化已取得主导地位D.吸取了汉族先进生产方式
2024-04-24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南北朝时期,南朝官员陈庆之(484—539)最初认为:“魏朝甚胜,尤曰五胡,正朔相承,当在江左。”但他出使北魏目睹洛阳风貌后却感慨道:“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这一变化表明(     
A.北方经济比较繁荣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C.南北文化隔阂增大D.北魏改革成效显著
2024-04-24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汉化改革后,六镇鲜卑职业军人以前仕宦的特权被取消,逐步沦落为镇户、府户,身份低下。孝文帝的汉化政策加剧了未汉化的鲜卑军人与已汉化的宫廷子弟之间的矛盾,积聚的不满最终引发了六镇之乱,导致北魏的分裂和灭亡。这说明(     
A.汉族文化不利于北魏发展B.改革要与自身实际相适应
C.孝文帝改革阻碍社会进步D.改革者须有不畏权贵精神
2024-04-19更新 | 103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东晋时期,琅邪王氏家族位高权重,与皇室势均力敌。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材料主要说明东晋门阀政治(     
A.取代皇权政治B.是对皇权政治的有益补充
C.确保政权稳固D.一定程度上分散了皇权
2024-04-10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9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开国君主多用“武”谥(谥号),有学者认为这不仅是对开国君主生平事迹相对客观的反映,也是继位者对开国君主“武功”的溢美。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武”谥的使用(     
A.表明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B.反映出儒学文治功用的削弱
C.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产物D.体现了国家统一趋势的加强
10 . 在三国至隋朝的几百年的时间里,黄河保持着长期安流的局面,其中见于记载的河溢现象只有几次,如果要考察这一时期长期安流局面出现的原因,我们更应该关注的因素是(     
A.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动荡时局B.古代治理水患技术的进步
C.政府对治理黄河水患的重视D.国家经济实力的提高
2024-04-02更新 | 71次组卷 | 9卷引用:安徽省宣城市2023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