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 道试题
22-23高二上·江苏南通·期末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统治者为了扩充军队,增补劳动力,通过强制和招引,迫使匈奴、羯、氐、羌、鲜卑5个少数民族向南迁徙,史称“五胡内迁”。“五胡内迁”加速了各族社会的文明开化,不但各“胡”族大量吸收了汉族的农业文明,而且以自己的草原文明影响着汉人,从而给中华文明注入了新的活力。自西晋末年至南北朝时期,又出现了罕见的“北人”南下的现象。当时, 一度存在多个相互故对的歧权,每个政权的内部又存在多个故时势力,“胜者 为王败者寇”,大批被流放贬逐的“流人”被迫迁往偏远地区。

——摘编自李春光《中国历史上的人口流动(三)》

材料二   从公元2世纪中叶起,罗马皇帝为了获得兵源税款,允许大量的日耳曼人进入帝国领土,并把他们迁移到帝国境内人口稀少的地区。目耳曼人的整个部落,都带着妻子儿女和全部家当,登上征途。4至6世纪的大迁徙运动,日耳曼人占据罗马帝国的领土,以征服者的姿态,建立主国定居于此。日耳曼人的大迁徙给欧洲社会带来的绝不仅仅是野蛮对文明的征服。他们建立的各王国,尽管大小不等,但都是在摧毁罗马当地奴隶主政权后建立起来的,他们本身所固有的一些传统,恰恰构成了建立西欧封建社会所必需的因素。

——摘编自张淑清《日耳量人大迁徙及其深远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流动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目耳曼人迁徙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五胡内迁”和日耳曼人迁徙共同的积极影响。
2 .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材料一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仁”。“仁”最扼要的表述就是“爱人”,即对人尊重和有同情心。达到“仁”的途径是“克己复礼”,即通过对自己的控制和约束以提高道德水平,他希望统治者“为政以德”,以严格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通过道德感化改善政治,而不是一味使用暴力和刑罚。孔子对春秋后期“礼崩乐坏”的变革、动荡形势感到不满。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少数民族入居中原,服饰呈现出两大特征:一是汉族服饰吸收了胡服的很多形式,大范围地流行。裤褶(xi)就是其中最具典型特点的一种服装形式。汉末,裤褶广泛地流行于民间,成为文武通用、男女皆穿的日常服用。

二是各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也或多或少地采用了汉族的服制礼仪。凡帝、后及公卿百官朝、祭等礼仪之服,一般都沿袭秦汉旧制。

这一时期,各民族服饰都在自身传统的基础上融合改进,对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董晔《论魏晋南北朝时代的“胡服风尚”》

材料三   理学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顾炎武在明清易代之际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慷慨呼号;文天祥、东林党人在异族强权或腐朽政治势力面前,风骨铮铮,无不浸润了理学的精神价值与道德理想。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1)依据材料一,概括“仁”的思想内涵,分析孔子提出“仁”的背景。
(2)依据材料二,概括南北朝服饰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该特点产生的原因。
2024-04-04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怀柔区青苗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方地区,从东汉末期开始出现了少数民族内迁高潮。西晋政权瓦解后,内迁少数民族纷纷建立割据政权。虽然这些政权根据其汉化程度或多或少地重用一批汉族士人,但汉族整体上处于被统治地位。而内迁少数民族即便是汉化程度很高的氐族、羌族,整体上也仍落后于汉族。少数民族虽然自觉或不自觉地走上了汉化的道路,但即便有北魏孝文帝式的开明君主,它们的汉化过程也会出现重重阻力,甚至在某一时期、某一地区还会出现逆转。在民族交融过程中,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等也被大量注入汉族,所以与北方民族交融后的新汉族显得胡气十足。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也出现了民族交融的高潮。南方政权一直是汉族王朝,在民族交融过程中汉族处于绝对的主动地位。汉族政权通过开疆拓土,将深险之地的少数民族纳入州郡体系,将其编户化,从而使其融入汉族,所以南方的民族交融往往比较顺利。并且少数民族一直处于被统治地位,其社会风俗习惯等对汉族影响有限。加之北方大批汉人南下,南方民族交融后形成的新汉族较多地保存了汉晋时期北方汉族的文化传统。由于少数民族在交融中的被动性,汉族政权多采取民族歧视与压迫政策,南方部分少数民族向更为深险之处迁徙,致使南方民族交融反而不如北方彻底。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方高峰《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民族融合之差异》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民族交融的不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及其影响。
2023-10-16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第一中学等校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 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一次南迁的浪潮。

材料二   魏晋以来, 内迁的各族与当地的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定居生活,他们不断向汉族人民学习……民族隔阂不断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到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材料三 三国鼎立时期,魏、蜀、吴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这种局部统一较之东汉末年众多军阀割据混战的状况前进了一步,也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各国都重视发展生产,整顿政治,增强国力,促进了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魏、蜀、吴三国还重视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交融。

(1)根据材料一, 指出“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 形成第一次南迁的浪潮”的主要原因。这一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魏晋时期的社会现象。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2023-11-30更新 | 62次组卷 | 26卷引用:辽宁省盘锦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综合测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3世纪末,关中发生饥荒,汉、氐各族大批民众被迫流亡到汉中地区,其中十余万人获准进入巴蜀。西晋益州刺史谋求割据自立,为收编移民而残害流民首领,各族流民在氐族人李特的率领下攻克成都,粉碎了其割据阴谋。不久,西晋政府又下令遣返流民。史载:“时罗尚(西晋新任益州刺史)贪残,为百姓患,而(李)特与蜀人约法三章,施舍振贷,礼贤拔滞,军政肃然。百姓为之谣曰:李特尚可,罗尚杀我。"李特去世后,其子李雄领导流民再次攻下成都,李雄在部下及部分蜀中大户的拥戴下称皇帝。“雄于是下宽大之令,降附者皆假复除。 虚己爱人,授用皆得其才,益州遂定”由是夷夏安之,威震西土。时海内大乱,而蜀独无事,故归之者相寻”。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上)》

材料二   十六国后期,长期生活在中原地区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的人民大多已经学会说汉语,汉语成为了北方诸族的通用语言。起初,在汉人群体中,“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观念甚嚣尘上。与之相对的是,不少少数民族的人也对汉人持有偏见。 但是随着移民群体的增多,各族人民杂居更加广泛、交错,各民族之间的了解也日益增多,相互之间的看法也开始改变,“夷夏之别”变得越来越不明显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公元3世纪末大量人口迁入巴蜀的背景及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括十六国后期民族关系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2023-10-23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由于战乱频繁,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但江南、辽西和河西凉州地区,经济却有很大发展,其中江南尤其突出。江南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农作物可以一年两熟或三熟,基础条件很优越。孙吴出于立国、争霸的需要,大力推进军屯、民屯,兴修水利,使江南经济得到开发。西晋“永嘉之乱”后,中原人民多次大规模地迁移至江南,给江南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加上东晋、南朝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使这里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教程》(上)

材料二   少数民族在中原地区建立割据政权后,使用“以汉制汉、以夷制夷”之策略进行统治。“以汉制汉”之方:一是仿侨置州郡县之制。 西晋亡,东晋建立后,为安抚中原南迁之世家大族,曾有“侨置州郡县”之制。建立前燕的慕容廆在辽东崛起,正值西晋八王之乱,有许多中原士大夫世家豪族率乡里、部曲、佃客投奔慕容廆,他承认来归汉人原来的地望,在辽东另设相同地名以安置他们,这与“侨置州郡县”的方法相类似,使来归者有宾至如归之感。二是重用汉族文人,提倡儒学等。“胡化”主要指本身虽为汉族,但接受胡族文化。如北魏时的高欢,已彻底鲜卑化,其后人所建的北齐,也为鲜卑化王朝。

—摘编自吴楚克、王浩《魏晋南北朝: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历史关键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內迁到黄河流域,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不断,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一次南迁的浪潮。

材料二   十六国北朝时期,匈奴、鲜卑、氏、羌等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政权后,不同程度上都面临着如何处理族群关系的考验。天兴元年(398年),鲜卑贵族拓跋珪正式建立北魏王朝,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同年“用崔宏议,自谓黄帝之后,以土德王”。迁都洛阳后,孝文帝积极推进改革,改拓跋鲜卑姓氏为汉姓,并将随魏南迁的鲜卑人改为洛阳户籍。太和十六年(492年),文帝“诏祀唐尧于平阳,虞舜于广宁,夏禹于安邑,周文于洛阳”。

材料三   魏晋以来,內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的汉族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生活,他们不断向汉族人民学习,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到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1)依据材料一,指出北民南迁浪潮的主要原因和直接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魏拓跋鲜卑统治者强化“中国认同”的措施。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魏晋以来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到的历史作用。
2023-10-13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邢台地区距今五万至十万年前就有人类栖息繁衍,拥有3500余年建城史,是华北历史上第一座城市,素有“五朝古都,十朝雄都”之称。

邢台历史沿革(部分)

古史相传,黄帝部落与蚩尤部落曾九战于邢台大陆泽,邢台成为华夏族融合的重要地域。
尧帝晚年建都邢台柏人城,并于大麓禅位于舜帝,此为中国禅让制的根源。
公元前15世纪,商王祖乙“迁都于邢,为京畿地”,任命巫贤为卿士,统领内服地区。
公元前1060年,周成王封周公旦第四子姬苴为邢侯,筑邢城,建邢国,统辖邢地。
公元前372年,赵成侯据邢,邢为赵国信都;前307年,赵武灵王发布胡服骑射的国策。
秦始皇统一六国,在邢置信都县,属钜鹿郡,为全国36郡之一。
汉高祖四年(前203年),改置襄国县,属赵国。
西晋永嘉六年(312年),羯人石勒纳张宾之策,进据襄国。

——摘编自《邢台古城》


(1)指出材料中涉及的中国古代重大的政治制度。
(2)材料反映了哪些有关民族融合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并概括民族融合的意义。
2023-10-13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赤壁之战后,孙权占有江东,又占有荆州一部分,江南广大疆域都在他拉制之下,孙权统治江南的五十多年,基本上是江南的开发时期孙吴曾广泛组织开挖疏液江南湖泊和河流,孙权时开凿了从钱塘江到建业的运河,并能灌溉两岸农田,孙吴组织南渡北人和山越、蛮炎人进行大规模的军屯和民屯,垦碎土地,一些边远之地和山地也得到了开发。孙吴时在海盐(今浙江海盐)、沙中(今江苏常热)等地设司盐校尉管理盐的产销。据说当时“铸山为铜,煮海为盐,境内富饶,人不思乱。

孙吴统治地区傍海多河,造船业的发展远过魏蜀。孙吴设置典船都尉,专门管理船业市场其船只数量多,船体大,质量高。长江沿岸商船往来不绝,大商人“乘时射利,财丰巨万。商贩浮船长江,贾作上下”。孙吴以交、广二州为基地与古代南海林邑、扶南等数十百国交通。孙权曾派出上百艘大船,满载货物到高句丽等地贸易。

——摘编自杨洪贵《试论孙吴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吴时期江南经济开发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孙吴时期江南经济开发的原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秦汉王朝开发西南夷到南北朝的几百年间,历代统治者在西南民族地区不断扩大郡县统治范围。建兴三年(225年),蜀汉平定南中叛乱后,设立了屯田制,而且除军屯外,民屯也具备了较大的规模。由于蜀汉的重视和积极经营,南中地区的畜牧业也得到较大的发展。诸葛亮南征以后,南中诸族“出其金银”,“以给军国之用”。此外,西南各民族还利用当地特有的植物资源生产出不同的纺织品。西晋末年,“永嘉元年春,尚施置关戍,至汉安焚道。时益州民流移在荆、湘州及越焉、群荆,尚表置郡县,就民所在,又施置诸村参军”。

——摘编自陈彦波《魏晋南北朝西南人文环境变迁与民族社会经济》

材料二   河西第一次移民发生时,西晋王朝先后经历了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和永嘉之乱,整个中原大地陷入纷纷战火中。尽管这一时期战火纷争不断,但河西地区相对安定。因此,来此躲避战乱的中原人口也逐渐增多。河西地区的各个少数民族与西域地区在血缘、语言、文化方面本身就有着密切的关系,僧人来往也更加方便,这直接推动了河西佛教的发展。北魏时期,在政府的强制之下,河西世家大族中有大量儒学精英迁往北魏都城平城,士人的东迁为日后河陇学术逐渐衰落埋下隐患。因此,这一时期河西地区佛教文明不断发展。

——摘编自齐晓芳《魏晋南北朝时期河西地区移民对河西文化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府开发西南地区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河西地区佛教不断发展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