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5 道试题
1 . 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相距遥远,然而两者的历史发展可做一些比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时期古代中国古代罗马
①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秦国商鞅变法(前356年)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
(前451年)
②公元前3世纪秦始皇统一中国(前221年)罗马统一意大利
(前270年左右)
③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西汉、东汉王朝强盛时期
(前202年~公元184年)
罗马强盛时期
(前201年~公元192年)
④公元3世纪汉末混乱、三国鼎立(184~280年)
西晋统一王朝(280~316年)
罗马“三世纪危机”(192~284年)
罗马帝国中兴(284~336年)
⑤公元4世纪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
东晋南迁(317~420年)
北方十六国时期(308~439年)
罗马帝国首都东迁(330年)
日耳曼人入侵(375年起)
罗马帝国东西分裂(395年)
⑥公元5~6世纪南北朝对峙(420~589年)
隋朝再次统一中国(589年)
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
欧洲日耳曼人小国林立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依据材料,概括①至⑤各个时期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的历史特征。
(2)比较①至⑤时期两国历史发展的特征,你发现了什么现象?再比较其历史轨迹及变化节奏,你又有哪些发现?在此基础上,你有何进一步的理论认识?
2023-10-08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钦州市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太和七年(公元483年),孝文帝就下诏禁止同姓结婚:“淳风行于上古,礼化用乎近叶。是以夏殷不嫌一族之婚,周室殆绝同姓之娶,斯皆教随时设,治因事改者也”。魏自建国以来,同姓相婚的旧俗,未及革除,现在“思易质旧,式昭惟新,自今悉禁绝之。有犯,以不道论”。孝文帝不仅禁止拓跋鲜卑同姓相婚的陋俗,并且积极推行鲜卑贵族和汉族大姓通婚,他自己即取陇西李冲之女为夫人。当时规定:“王国舍人,应娶八族及清修之门”,因此孝文帝特为族弟娶亲。六王之妻,除河南王幹妻为代北贵族穆氏女外,余皆为汉族高门。这样,通过婚姻关系,使鲜卑贵族和汉族高门结合起来。这不仅在于消除双方矛盾,而且使双方在血统上融合起来,共同支持北魏的封建政权。

——韩国磐《魏晋南北朝史纲》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婚俗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北魏孝文帝婚俗改革进行评价。
2023-07-06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乐山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黄帝是先秦时期众多的传说英雄之一,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其尊为远古第一帝王,并奠定了史“自黄帝始”的传统,而散居于各地的部落种族即使不是黄帝的后代,也是受华夏教化之民族。在《史记》中,司马迁虽然有时也流露出对弱小民族的同情,但更多的则是对“以夏变夷”民族融合形式的赞扬。如称“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汉)况乃以中国一统,明天子在上,兼文武,席卷四海,内辑亿万之众,岂以晏然不以边境征伐哉!”

——摘编自王盛恩《司马迁的民族观及其对民族融合的影响》

材料二   在北魏前期,由于民族本位意识……汉化处于不自觉的状态。……北魏孝文帝以其非凡的勇气、魄力,矢志不渝地推进鲜卑族的全面汉化改革,将北魏汉化运动推向高潮。他的一系列汉化措施,使得鲜卑上层与汉族上层融为一体,使鲜卑族的主体部分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孝文帝在文化上汇通南北,大量汲取南朝文化,不仅补充了北朝文化的缺失,更有助于消除南北朝歧见。

——胡阿祥《魏晋南北朝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司马迁的民族观,并简述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政权汉化的特点及影响。
2023-07-06更新 | 18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面对自汉以来选官的“门望”与“贤才”之争,孝文帝既重事功,也不排斥能力,以皇权调和了二者的关系......孝文帝常以“论考之事,理在不轻,问绩之方,应关朕听”为指导思想,形成对官员考课的定制,在废除原有部落色彩的“领民”、“酋长”等官职的基础上,将鲜卑官名和内朝融入了中原传统的官职中,代之以廷尉、九卿等汉族传统官名,加强了对官僚队伍的管理和控制,大大提高了官僚机构的办事效率,荡涤了鲜卑氏族机构的痕迹,扭转了中央、地方胡汉二重体制,统一和协调了北魏政权封建官僚体制。

——摘编自戴卫红《北魏考课制度与官员的选举》


(1)据材料,概括北魏孝文帝官制改革的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北魏孝文帝的官制改革。
2023-06-24更新 | 138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达州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 分)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流向南方的汉人规模最大,人数最多。当时大部分北方世家大族率其宗族、乡里、宾客、部曲,南渡江南,在江南广阔而肥沃的土地上,大力发展他们自己的庄园经济,竭力吸收北来流民和当地土著为佃客和部曲,这使得北方士家大族在江南保持着相对集中的聚居状态。其他南迁汉人则主要集中在荆、扬、梁、益诸州,以长江上游的成都平原,江汉流域的襄阳、江陵、武昌以及长江下游今江苏的淮阴、扬州、南京、镇江、常州一线为最多。

——摘编自李克建《中国民族分布格局的形成及历史演变》

材料二   对大批涌入境内的流民,东晋南朝政府采取的措施就是进行广泛的设置侨州郡县,即按其原籍州、郡、县的名称设立侨州、侨郡、侨县,对其进行登记、管理,并规定只要注籍侨州郡的户口簿上就可以获得优复(免调役)等优待政策。这个政策不仅较好的安置了北来侨民,而且对吸引中原地区人民南徙江南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摘编自张琳《东晋南朝的流民及其安置问题》


(1)根据材料,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汉人南迁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汉人南迁的原因。
2023-04-14更新 | 15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4月联考历史试题

6 . 材料   拓跋鲜卑本是游牧民族,北魏建国后开始发展农业,到孝文帝时期,确立了以农耕为主的经济模式。随着经济转型,法律制度也发生相应变化。北魏太武帝修改律令,规定:“大逆不道腰斩,诛其同籍,年十四以下腐刑。”太和十一年(487年),孝文帝下诏:“三千之罪,莫大于不孝,而律不逊父母,罪可刑,于理未衷,可更详改。”北魏前期游牧经济下,官吏依靠班赐获得生产生活所需物资,班赐的最大来源是掠夺战争。为了约束官吏,整治秩序,北魏设置赃罪,但贪污仍屡禁不止。孝文帝时期,实行班禄制,为官吏发放俸禄。这一系列措施,适应了经济转型带来的一系列变化,为北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姚周霞《转型前后北魏经济变迁对立法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法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法制改革的背景。
2023-06-03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五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为了弥补兵源地士兵的不足,统治者往往会征用少数民族民众当兵,到了魏晋时期,这种现象更加普遍。另外,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的首领随着自身的发展而内迁的事也是常有的,其目的是侵夺牧场和掠夺人口。自然灾害也会造成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晋武帝时,塞外匈奴居住地发洪水,两万多匈奴人在河西宜阳城一带落户。“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大量的出土文物也表明各族民众相互尊重、相互学习,亲如一家。这个时期中原的服饰受胡服的影响大,头上戴冠的旧习渐改为使用头巾,文人用以表示风流,军事将领则以为儒雅。周瑜“羽扇纶巾”流传千载,即为当时风习,南京西善桥出土的砖刻《竹林七贤图》就是明证。

——摘编自张德文、陈雪良《碰撞中的民族大融合:魏晋南北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杂居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杂居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平城时代是北魏势力发展的重要时期,但随着北魏帝国的发展,平城已不再适宜作为都城。493年秋,孝文帝放弃平城,迁往洛阳。洛阳素有“王里”之称,却在晋末大乱时毁于兵火,“号为荒土”。孝文帝“营洛务求壮丽”,“礼盛周宣《斯干》(祝贺周朝贵族宫室落成的歌辞)之制,事高汉祖壮丽之仪”,里坊形制益发规整化。城中有“户十万九千余”,若按五口之家的标准计算,至少也有五六十万人。而后世王夫之则认为:迁洛“涂饰虚伪……糜天下于无实之文,自诧升平之象。强宗大族,以侈相尚……部落心离,浮华气长”,是北魏速亡的原因。

——摘编自陈汉玉《也谈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时期重建洛阳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孝文帝时期重建洛阳的活动。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帝王重要活动所属政权
拓跋焘于是除禁锢,释嫌怨,开仓库,赈穷乏,河南流民相率内属者甚众。二月,起太学于城东,祀孔子,以颜渊配。先是,辟召贤良,而州郡多逼遣之北魏
石勒遣使循行州郡,劝课农桑。勒亲临大小学,考诸学生经义,尤高者赏帛有差。又下书令公卿百僚岁荐贤良、方正、直言、秀异、至孝、廉清各一人其举人得递相荐引,广招贤之路后赵
苻坚坚广修学官,召郡国学生通一经以上充之其有学为通儒、才堪干事、清修廉直、孝悌力田者,皆旌表之。于是人思劝励,号称多士,盗贼止息,请托路绝,田畴修辟,帑藏充盈,典章法物靡不悉备前秦
慕容皝皝躬巡郡县,劝课农桑皝亲临东庠考试学生,其经通秀异者,擢充近侍。以久旱,丐百姓田租前燕

——据《晋书》《魏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统治者治国措施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2)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治国措施影响重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予以说明。(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3-07-10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材料二   唐朝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主要是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

——摘编自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


(1)比较材料一中的两则材料,说明我国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促成这些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