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5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北魏前期,官员因没有固定的俸禄制度而缺乏稳定收入来源,官员之间收入严重不平衡。地方官员截断官物、搜乱刮掠夺、经商射利,甚至为了谋取暴利逼民假货”,以致严重危及统治。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孝文帝开始“置官班禄”,施行以品第各有差的俸禄制度。孝文帝保留了魏晋以来的九品之制,同时又具体和细化了官品的区分,形成了五大阶梯的官俸差别。这一时期以帛计体,按季发放,中央官员除了获得绢帛,中央财财政还会给他们供给食料,如酒肉、谷物等。地方官员则享受“随近给公田和依户给幸的待遇,即伴随均田制的推行而实行公田制度。孝文帝的俸禄改革达到了“厘整时务”的功效。

——摘编自徐研:《俸廉关系之辨——北魏官员俸禄制度及其监察机制的探析》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指出孝文帝俸禄改革的背景。
(2)据材料归纳孝文帝俸禄改革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改革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2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到6世纪初,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黄河中游的许多荒地,重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比过去增多。6世纪初,北魏全国人口比西晋太康年间南北方合计还要多出一倍。孝文帝重视兴修水利,他下令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促进了水田的发展。

材料二   北魏的洛阳,……城中有不少“资财巨万”的富商大贾,有的富商住宅非常华丽,车马服饰可以同王侯相比。北魏的许多贵族高官显宦也都经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孝文帝改革后,北方农业明显发展。你认为孝文帝改革的哪些措施起了重要作用?
(2)从材料二中你获取了什么历史信息?说明了什么问题?
(3)综合以上材料,归纳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2020-05-29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阚疃金石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线上教学评估检测(期中)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485年,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规定:凡男年十五以上受露田40亩,女20亩。奴婢同样受田,……所授之田,不准买卖,年老免课及身亡,须还田于官。此外,初受田男子另给桑田20亩,作为世业,身终不还,可传子别,不许买卖。……新附民户,每3口加宅田1亩,奴婢5口1亩。桑田及宅地为世业,受田后不准迁徙。

——王钟翰《中国民族史》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次改革的什么措施?这项措施的实施对当时社会发展进程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2)据材料二,归纳均田令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改革往往都涉及土地问题的原因及认识。
2020-02-09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08-2009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4 . 下列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阶段特征归纳正确的一项是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确立
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与危机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正确的是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
2019-10-11更新 | 485次组卷 | 27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创新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时,秦朝的人口估计有3000万左右。至西汉末年增加到6000万,三国鼎立形成期间,人口损失估计达60%,仅存约2300万。此后南北分裂,人口多次出现大幅度下降,直到隋朝重新统一后,才恢复到6000万左右。隋末的战乱,造成人口降幅超过50%,到唐初仅有2500万。至安史之乱前夕,又增至约9000万,达到新高峰。唐后期和五代的战乱导致人口锐减,北宋时期人口持续增长,大观四年(1100年)境内人口超过1亿,辽(金)西夏、大理等政权的人口合计也在1000万以上。两宋之际的战乱使人口大幅度下降,元统一时实际人口约7000万。但到17世纪初,全国人口已突破2亿。明末的天灾人祸和清初的残酷战争,又使人口降幅达40%,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估计已降至1.2亿。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恢复至1.5亿,以后很快破2亿大关,到道光三十年(1850年),全国人口创造了4.3亿的新纪录。

——据葛剑雄《从中国历史各朝代的人口数量变化看5000年中华民族历史沧桑》整理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人口变动的特点。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人口变动的原因。
7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土地是农业社会最重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商鞅变法的经济基础在于农业发展,准许土地自由买卖成为商鞅变法获得预期效果的根本原因,他首次将农业称作“本”,把“令民归心于农”作为“圣人”的“治国之要”……相比之下,董仲舒认为由于土地可以买卖,形成了“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局面,他对允许土地使用权流动大为不满,阐发了政府抑制土地兼并的思想,并流露出对集权的偏好(这与先秦儒家观点中对政府角色的认识大不相同)。在他看来,“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不仅必要而且合理,“君权神授”论的提出,使儒家登上了“独尊”的宝座,法家作为政策工具,被纳入儒家学说的一统体系。

——摘编自钟祥财《封建社会农业政策对王朝更替的影响》

材料二   中国自汉武帝以来,如何使农业人口与土地重新结合一直是难以解决的问题。北魏面对中原地区的较高级经济、文化和政治与财政制度,他们不得不加速自身的汉化进程,以求跟上历史发展的步伐。在此思想基础上的均田制做到了有授有还,还田之后再授,使封建国家寻找到了一种既能有效控制国家户籍,又能不间断地授田与编户齐民的途径,不仅使小农有了可以作为世业土地的桑田,也使国家土地制度有了赖以延续的基础。

——摘编自李炜光《北魏均田制与新租调的制度更新和思想价值》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比商鞅和董仲舒对土地问题的看法,归纳董仲舒治国思想特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北魏实施均田制的影响。
2020-01-17更新 | 90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魏兴起于蒙古高原,初以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为首都,为便于向南扩张而以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为南都,后遂迁都平城。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平城被称为北京。

——华林甫《中国地名史话》

材料二   迁居洛阳的鲜卑族人,经过三十年,大体上已经汉化。一个统治民族仅仅经过三十年时间,就与被统治民族相融合,不能不说是孝文帝汉化政策的极大成功。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三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北魏迁都的过程及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北魏迁都洛阳的原因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表现。
(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
2020-01-04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锦屏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阶段及其特征的归纳描述,不正确的是
A.史前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
B.夏商周时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C.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经济重心南移
10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
材料二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一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 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
(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三,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
2019-01-30更新 | 2229次组卷 | 32卷引用:2013-2014年江西赣州市厚德外语校高二下期期中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