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7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材料:魏晋南北朝官吏考课废弛严重,冯太后和孝文帝改革,从吏治着手,按守宰任期“治绩”好坏为定,不拘年限。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发布《外考令》作为改革吏治的依据。北魏太和改制与当时官品格式变化相适应,官吏考课之赏罚与官品、官阶结合起来。北魏官分九品,品有正从,复次分阶,共九品十四阶。考课上中者,即可升一阶,考为下弟者,其罚亦以一阶为限。北魏官员考课要记录在案,存于尚书省,谓之考簿。考课之赏罚与官品紧密结合,明确规定升降均以一阶为限,百官以考课定阶,再以阶授官,这无疑较前代在考课制度上的大进步。北魏在继承魏晋旧法的同时,比前代考课制度增添了新的内容,促进了考课制度的发展,为隋唐考课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魏晋》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太和改制官吏考课制度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太和改制官吏考课制度改革的意义。
2022-05-09更新 | 175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2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在塑造华夏正统过程中,北魏政治文化具有特殊性,其礼仪仍保留有拓跋鲜卑旧俗,但北魏吸纳华夏礼仪、开创新局的态势不容小觑。虽偏安江南,东晋南朝在礼仪制度上居于优势地位,仍以华夏文化正统自居。道武帝开国以后,北魏统治者华夏认同观念潜滋暗长。延至孝文帝,自觉塑造华夏正统的意识更为突出。中书监高闾认为判别华夷的标准在于是否“地据中夏”,具有鲜明的政治地理的概念。同样在文化标准上,北魏虽然有限度地承认南朝作为华夏政权的合法性,但以“中夏”自居,视南齐为“南夏”。由此可见,北魏正统观念存在地域与文化两种不同的判别标准,但无论具体标准为何,均凸显出孝文帝积极塑造北魏为华夏正统王朝的强烈意识。

——摘编自赵永磊《争膺天命:北魏华夏天神祭祀考论》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塑造北魏为华夏正统王朝”的有利因素。
(2)据材料概括北魏政治文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魏政权塑造华夏正统产生的积极影响。
3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大规模交融,使这一时期的文化更趋于多元走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匈奴、鲜卑、羯、氐、羌等草原游牧民族打破了“与中国壤断土隔”的文化生态环境的疆域线,进入了与汉文化相适应的生态环境,于是,胡文化自然而然地转化为一种低势能文化与此反观照,汉文化理所当然地成为高势能文化,并充分展现出其优胜性。胡汉文化之间的“社会距离”,产生了胡汉文化质的不相容性文化冲突中的对立诸面不可避免地在文化冲突中改变自身原有文化心理结构,从对方吸收于己用的文化质,从而在调整、适应的过程中趋于一体化。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材料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在对传统文化造成剧烈冲击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特别是得益于突破国家、民族、地域限制的丝绸之路的畅通,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

——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人民的生产方式发生的变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并指出这些措施产生的影响。
2022-04-08更新 | 207次组卷 | 2卷引用:专题01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观-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全国通用)
4 . [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北魏太和十六年(492),孝文帝实行爵位改革。其中重要的内容便是确定新的诸王爵位封授制度。孝文帝规定道武帝直系子孙才可以拥有王爵,对宗室王、异姓王采取降爵措施。为适应爵位改革后的形势变化,还对保留的诸王进行了改封。并且,实行虚封爵与开国爵等级一体化以及爵品与官品合一的措施,在制度上确立了王爵为最高等级的爵位。孝文帝将爵位分为两个系统且并行发展,这就造成王爵的等级在制度规定上不是很明确。为确定封授诸王食邑的标准,制定了亲疏世减法。在诸王的封地设置内史和王官进行管理。因而,形成郡、国并存的局面。由于诸王爵位封授制度的制定,使诸王成为在政治、经济上拥有很高特权的阶层。

——-摘编自张鹤泉侯瑞《北魏孝文帝改革诸王爵位封授制度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爵位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爵位改革的影响。
2022-04-22更新 | 15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交城县2022届高三模拟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再看朱子对于诸葛亮的讲法:“诸葛孔明大纲资质好,但病于粗疏。”“武侯即名义俱正,无所隐匿,其为汉复仇之志如青天白日,人人得而知之。”“孔明本不知学(法家思想),全是驳杂了然却有儒者气象,后世诚无他比。”而朱子所重视的则是诸葛亮“一出于公”“以义为之”的心智。从这一例子可以看出,朱子非但赞美诸葛亮的资质,对他的“本领”也是相当肯定的。“本领”是朱子论历史人物的重要概念,“本领”如何是朱子评论历史人物高下的重要标准。朱子认为“品藻人物,须先看他大规模,然后看他好处与不好处”,在此基础上“方定得优劣”。

——摘编自张元《评朱熹对历史人物的看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熹对诸葛亮的评价。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朱熹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
2022-03-23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包头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6 . 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魏统治者面临着这样一个严峻的问题:曾经一度统一北方的前秦在淝水之战失败后迅速崩溃,北魏应如何巩固统治,而不至于重蹈覆辙,从道武帝到太武帝,都在为此而努力,矛盾的焦点集中在改革鲜卑旧俗和加速汉化上。在这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是文明太后冯氏和孝文帝拓跋宏。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故宪章旧典,始班俸禄。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三载一考,三考黜陟幽明。……岁积有成,迁位一级,其有贪残非道,侵削黎庶者,虽在官甫尔,必加黜罚。……凡为人君,患于不均,不能推诚御物。苟能均诚,胡越之人亦可亲如兄弟。

——《魏书·高祖纪》

材料三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措施。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洛阳“礼仪富盛”的原因。据此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
2022-04-13更新 | 258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魏孝文帝统治时期,各种灾害频发,农业歉收,饥荒威胁百姓生命。为维护政局稳定,孝文帝在沿袭前代救灾经验的基础上,首次采取赈粥、赈赐孝悌力田、借贷、开放皇家山川苑囿、放免宫女等方式救济灾民。受儒学影响,孝文帝推行开仓赈济、减免租赋、仓储备荒措施,还下罪己诏、祈雨消灾、清理冤狱等。孝文帝设定地方性保险经费,该经费占国家财政总经费的一成之强,是从中央经费分离出来存放于地方,用于预防灾害、控制谷物价格。北魏时期,中央派遣前往灾区视察情况的使臣往往是临时指派,救灾事宜全部由地方长官亲自负责。遇到灾害,一些体察民情的官吏会把个人财产用来救济灾民。

——摘编自宋霖《北魏孝文帝时期救灾减灾措施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北魏孝文帝时期救灾减灾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时期救灾减灾的作用。
2022-04-11更新 | 175次组卷 | 5卷引用:辽宁省2022届高三实战猜题卷(四)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公元485年,北魏孝文帝须布均田令,基本解决了土地兼并所造成的土地和劳动者之间的分离,保证了每个劳动者都拥有了运用其劳动力所必需的土地。在此基础上,北魏变旧的以户计征的租调制为新的以丁计征的租调制,具体规定是:一夫一妇每年缴纳帛一匹,粟二石。15岁以上未结婚的男子四人,奴婢八人,耕牛20头,也分别出一夫一妇的租调。出产麻布的地区,可以布代帛缴纳。以丁夫计征的租调制具有一定的均赋意义。虽然奴婢和耕牛的租调大大低于一般丁男丁女,但大地主占有大量奴婢和耕牛毕竟必须承担纳税义务,那些百室合户、千丁共籍的大地主家族前占的大批劳动力也必须承担赋税,从而比较有效地解决了户调制的弊端。

——摘编自张守军《魏晋南北朝的租调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中赋税制度的变化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赋税制度改革的意义。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潮汕地区汉代及两晋南朝时期墓葬一览表

地点随葬品
汉代揭阳:东山,梅云,白塔,新亨,曲溪,普宁里湖六处墓葬均发现陶器,其中三处发现有铜镜等铜器,白塔墓葬发现有铁器、陶纺轮、砺石(磨刀石)等器具
两晋南朝揭阳:曲溪,仙桥,地都,普宁南径;
潮州:潮安归湖;
汕头:潮阳铜盂
发现有铁剑、铁剪刀和铁刀等铁器,青铜器完全绝迹;青瓷出现,青瓷羊、兽足砚台、高足鸡首壶制作工艺较为精美;还出现银手镯、银发簪、黄金指环等饰物;墓砖和陶罐上出现莲花纹样

——根据黄挺《中国与重洋:潮汕简史》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汉代和两晋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晋南朝时期社会经济得到发展的原因。
2022-02-15更新 | 141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华侨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阮籍(210~263),出身世儒之家,自幼研习儒学,有济世之才志。曹魏末年,曹魏宗室与司马氏集团的斗争日趋白热化,大批名士在司马氏的政治清洗中丧生。阮籍不满现实又恐祸患上身,于是采用“至慎”的态度,“口不臧不物”,又常以醉酒不与世事。日益崇尚老庄之学,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幻想回到没有“君德礼法”的“无君”社会。渐成玄学名士,与嵇康等人并称“竹林七贤”。他任情废礼,在司马昭举办的宴会上箕踞而坐且放声高歌,又有母丧不哭照常下棋饮酒吃肉等惊世骇俗的举动。迫于压力,先后担任司马氏父子的属官,追求“禄仕而已”,但亦有对时事的忧悲与诸多政事的参与。阮籍在母亲生前“性至孝”,母亲亡故时虽不拘孝子之礼,但接连长号吐血并以孝子闻名。

——摘编自高晨阳《阮籍评传》等

材料二   何晏、阮籍素有高名于世,口谈浮虚,不遵礼法,尸禄耽宠,仕不事事。

—— [唐] 房玄龄等《晋书·裴顾传》

材料三   阮公才器宏广,亦非衰世所容。……若率其恒仪,同物俯仰,迈群独秀,亦不为二马(注:指司马懿、司马昭等人)所安。故毁行废礼,以秽其德,崎岖人世,仅然后全。

——[南朝]沈约《七贤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阮籍思想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两则材料对阮籍不同认识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