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8 道试题
1 . 《晋书》记载鲜卑族曾居“洛阳四市”“改务农业”;同一时期位于东北地区的高句丽墓葬出土了大量的铁制农具、车具、锅形生活用具;十六国时期的北燕冯素弗墓出土了文房四宝;孝文帝在位期间“迁都洛阳”“讲汉语、穿汉服”。这反映当时(     
A.南北方文化的交流和交融B.少数民族对汉文化的认同
C.农耕文化已取得主导地位D.吸取了汉族先进生产方式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西晋十六国时期内迁的各民族中,匈奴族和羯族自认为是夏朝的后裔,鲜卑族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     
①北方地区民族交融进程的完成   ②少数民族对于中原文化的认同
③各族政权力图确立其正统地位   ④榷场贸易加强了边境商贸往来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2023-11-01更新 | 197次组卷 | 16卷引用:甘肃省庆阳市宁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史记·货殖列传》描述秦汉时期江南地区“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南朝沈约的《宋书》中却描述江南地区“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这种变化(     
A.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B.导致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C.说明江南的条件优越D.源于北方移民南迁
2023-10-24更新 | 295次组卷 | 35卷引用:甘肃省嘉峪关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孝文帝统治时期积极“去故存新”,如:迁都洛阳,欲“卜宅中土以经略四海”;讲汉语、穿汉服,“欲令魏朝齐美于殷周”。有学者指出:尽管我们不能把北魏乱亡完全归咎于孝文帝的改制,但他付出了将本民族消融于汉族的代价,却加速了鲜卑贵族的腐化。材料旨在强调孝文帝改革(     
A.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B.产生了严重的副作用
C.促进了各民族的交融D.历史影响具有双重性
6 . 如表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措施,该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     
鲜卑姓拓跋拔拔丘穆陵
汉姓长孙
A.消灭了鲜卑族的陋习B.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
C.改鲜卑人为汉人D.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
2023-10-11更新 | 70次组卷 | 33卷引用:2024年1月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古代史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有资料统计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南部诸省水利工程数目增加,而北部则有所减少。这表明(     
A.北方水利技术水平落后B.南方水利事业异常繁荣
C.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D.政治稳定推动经济发展
2023-09-21更新 | 536次组卷 | 37卷引用:甘肃省平凉市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关于劳动者的身份,汉代法律只承认奴(奴隶)、良(平民)的区别,没有依附民的条例;而南北朝时期,法律进行了调整,已经有了奴、良和依附民三者的区分。这表明南北朝时期(     
A.农业生产遭受重创B.户籍管理更加严格
C.庄园经济有所加强D.门阀势力无限膨胀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有学者在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时说,交替的“胡化”和“汉化”孕育出了强劲的官僚制化运动,它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国家颓势,并为隋唐王朝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找到了历史出口。该评价说明孝文帝改革(     
A.为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B.实现了北魏政权的长治久安
C.为民族政策的推行创造了条件D.导致了门阀士族制度的消亡
2023-09-09更新 | 759次组卷 | 22卷引用: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三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