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如图是西晋末年内迁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该图信息反映了

A.士族势力膨胀直接导致西晋灭亡
B.西北边陲少数民族开始向内地迁徙
C.北方民族交往,交融的趋势增强
D.拉开了边疆少数民族武装割据的序幕
2 . 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说:“在东晋南朝时期,长江流域开发出来了,使隋唐封建经济得到比两汉增加一倍的来源;文化事业发展起来了,使隋唐文化得到比两汉提高一层的凭藉。”据此可知,范文澜先生认为东晋南朝时期
A.经济重心完全南移B.为隋唐盛世奠基
C.历史贡献高于两汉D.达到了文化高峰
3 . 有学者认为: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实践,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改革家;但他没有充分认识和考虑本民族的特点,没有对中原封建文化加以区分,既引起了鲜卑贵族的强烈不满和对立,也造成了鲜卑贵族的迅速腐化。由此可知,该学者
A.认为北魏灭亡源于孝文帝改革B.反对民族交融力主维护本民族特色
C.主张应辩证地看待孝文帝改革D.强调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的交融
2022-03-09更新 | 1088次组卷 | 23卷引用: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三国时期,东吴在与魏、蜀军事对抗的长江沿线实行屯田制,各级将领在其防区内组织军士及家属经营屯田,兴办水利工程,使之立足于江东70余年,“地方几万里,带甲将百万”。东吴屯田客观上(     
A.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B.推动江南地区的开发
C.促进了农产品商品化D.缓和了社会主要矛盾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下列示意图符合三国鼎立局势的是
A.B.
C.
D.
2022-02-14更新 | 249次组卷 | 21卷引用:甘肃省临夏州临夏县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B卷)
7 . 东晋初,高门士族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其弟王教,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内外相应。某次朝贺, 皇帝司马睿请王导与他并排上坐,王导坚决推辞,时称“王与马,共天下”。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
A.两晋政权更迭且政体相对混乱B.王氏兄弟已有谋反之心
C.东晋时期士族当权且影响巨大D.皇帝善于用人深得民心
2022-02-09更新 | 436次组卷 | 42卷引用:甘肃省甘南州卓尼县柳林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十六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这个说法源出于北魏史学家崔鸿所撰的《十六国春秋》:“五凉、四燕、三秦、二赵,并成、夏为十六。”下列关于十六国时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专指北方出现的十六个政权B.都是少数民族政权的更迭
C.形成与南方政权南朝的对峙D.结束于北魏统一北方之时
9 . 《史记》中描述江南地区“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但到东晋南朝时期则“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曲辕犁在江南的推广B.北民南迁带来先进工具和技术
C.经济重心已完成南移D.少数民族内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据《魏书·任城王传》载,孝文帝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据此推断,孝文帝迁都洛阳旨在
A.树立北魏政权的正统地位B.适应统治中原的需要
C.消除鲜卑贵族的改革阻力D.促进北方各民族交融
2022-01-18更新 | 271次组卷 | 4卷引用: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