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值列传》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材料二 北魏时期鲜卑族墓葬出土服饰形制演变

时期盛乐时期①
(258—398年)
平城时期
(398—494年)
洛阳时期
(494—534年)
北魏墓葬
出土服饰
形制代表
出土地址呼和浩特
鲜卑墓
大同深井墓河南偃师
染华墓
解释该时期服饰多头戴风帽,上衣下裤,窄袖袍衫,足蹬皮靴,典型鲜卑风格多数窄袖袍衫、垂裙黑帽;少数头戴小冠,褒衣博带(汉服特点);个别窄袖袍衫与褒衣博带并存该时期既有南朝官服元素,又糅合鲜卑服饰款式特征。汉族墓葬出现上衣下裤、长靴及膝现象

①鲜卑拓跋部于公元258年迁居到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后建立代政权,398年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中的两则材料,分析:我国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促成这些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2)依据材料二,概括北魏时期服饰的发展趋势?从史料价值角度,分析北魏墓葬出土文物对研究该时期社会历史的意义。
2021-02-22更新 | 16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古代某时期政权更迭图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和图中内容,填写出图中标号①②③处的名称。
(2)据图概括说明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特点。
(3)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是什么?并分析这一趋势出现的原因?
2022-12-02更新 | 130次组卷 | 3卷引用:天津市实验中学滨海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看图释史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内迁趋势进一步发展。其中,原居大兴安岭一带的鲜卑拓跋部不断壮大,最终人主中原,统一黄河流域。

鲜卑拓跋部迁徙路线示意图




北齐《校书图》 魏晋墓室壁画中汉族妇女制作蒸馍和烙饼
(1)看一看鲜卑拓跋部的迁移路线反映出其怎样的发展趋势?请用图片信息加以说明。
(2)想一想综合以上所有图片信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呈现怎样的特点?
2021-10-15更新 | 163次组卷 | 1卷引用:《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地图册-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根据材料,指出图一中由西、北边陲内迁的主要少数民族,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内迁的原因和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图二中北方割据政权的共同特征。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4世纪下半期至5世纪中期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
2021-09-29更新 | 181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齐齐哈尔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西晋史家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诸葛亮:“谓识治(治理国家)之良才,管(仲)、萧(何)之亚匹夫。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用兵谋略),非其所长欤。”该评价引发了关于“陈菲是否有意贬抑诸葛亮”的长期争论,成为一桩史学公案。此案在历代史书中的书写情况大概如下:

东晋

王隐《晋书》引时人之传言,曰:“(陈)寿父为马谡参军,诸葛亮诛谡,髡其父头(剃发之刑),亮子瞻(即诸葛瞻)又轻寿,故寿撰《蜀志》,以爱憎为评也。”

北宋

萧常《续后汉书》批判陈寿的《三国志》“以魏为正统,以蜀称汉”的做法,并称陈寿因其父“以罪为诸葛亮所髡”,于是“贬其号而诋讪其君臣(刘备和诸葛亮),是以尊魏也”。

明朝

胡应麟《少室山房集》认为陈寿修撰《三国志》,“实奉命晋君者也”,而骨以魏为正统,故“不得不纡回其笔”。而且陈寿在其书中也累记诸葛亮之战功,“所为扬诩武乡(即诸葛亮)之将略,固已至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陈寿贬抑诸葛亮”案的历史书写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历史事实”与“历史书写”之间的关系。
6 . 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相距遥远,然而两者的历史发展可做一些比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时期古代中国古代罗马
①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秦国商鞅变法(前356年)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
(前451年)
②公元前3世纪秦始皇统一中国(前221年)罗马统一意大利
(前270年左右)
③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西汉、东汉王朝强盛时期
(前202年~公元184年)
罗马强盛时期
(前201年~公元192年)
④公元3世纪汉末混乱、三国鼎立(184~280年)
西晋统一王朝(280~316年)
罗马“三世纪危机”(192~284年)
罗马帝国中兴(284~336年)
⑤公元4世纪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
东晋南迁(317~420年)
北方十六国时期(308~439年)
罗马帝国首都东迁(330年)
日耳曼人入侵(375年起)
罗马帝国东西分裂(395年)
⑥公元5~6世纪南北朝对峙(420~589年)
隋朝再次统一中国(589年)
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
欧洲日耳曼人小国林立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依据材料,概括①至⑤各个时期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的历史特征。
(2)比较①至⑤时期两国历史发展的特征,你发现了什么现象?再比较其历史轨迹及变化节奏,你又有哪些发现?在此基础上,你有何进一步的理论认识?
2023-10-08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钦州市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7 . 三国时期,魏、蜀、吴究竟谁是正统?各个朝代的史学观点不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书》云:“晋时,巴西陈寿(晋臣)删集三国之事,唯魏帝为纪,其功臣及吴、蜀之主,并皆为传,仍各依其国,部类相从,谓之《三国志》。”《三国志·魏书·武常纪》称曹操为“大祖”,封武平侯后称“公”,封魏王后称“王”,纪末“评曰”复归称“太祖”。《三国志·蜀书》称刘备为“先主”,称刘禅为“后主”,孙权则径称其名。

——摘编自周振刚《<三国志>以魏为正统——兼论“蜀国”之称谓》

材料二   关于三国时期的正统问题,朱熹说:“三国当以蜀汉为正,而温公(司马光)乃云某年某月诸葛亮入寇,是冠履倒置,何以示训?”因为在朱熹看来,曹魏篡夺立国首先就违背了儒家的道德价值,不符合二帝三王的得国之道。按朱熹对君王治道“必以仁义为先,而不以功利为急”之要求,曹魏篡汉属于不仁义,治国又以功利为主,所以魏不当为正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进一步道:“(宋)高宗以后偏安江左近于蜀,而中原魏地全入于金,南宋诸儒乃纷纷起而帝蜀。”梁启超进而说:“正蜀也,凡亦谓正宋也。”

——摘编自平先荣《宋代士人之三国正统观研究——以宋代史论为中心》


(1)根据材料,概括陈寿的《三国志》以魏为正统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南宋时期三国正统观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的影响因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从三国正统观变化得出的启示。
2023-05-03更新 | 288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阜新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8 . 材料一江南之为国盛矣。……民户繁育,将曩时一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发或稔,则数郡忘饥

——摘自《宋书》

材料二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摘自曹操《蒿里行》

材料三   都下佛寺五百余,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

——摘自《南史·郭祖深传》

材料四   根据材料研究显示:晋代南郡太守孔灵符在永兴的庄园有田265顷,东晋太傅王导在钟山的庄园有田80余顷,南朝名士张孝秀在寻阳匡山的庄园有田数十顷,义兴太守韦载在江乘白山的庄园有田十余顷。


(1)材料一反映了江南经济的什么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曹操《蒿里行》诗作反映的问题和写作背景。
(3)材料三、四反映了哪两类地主经济类型?概括分析魏晋时期形成这些经济形式的主要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国气候波动、干湿变化与北方游牧民族政权疆域南界纬度变化图


西晋末年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

材料二   西晋末,五胡崛起中原,晋室倾覆。元帝东渡立国于建康,收辑人心,又安江左,南方荆、扬、江、湘、交、广之地,赖以得全。于是中原人民之不堪异族统治者,相率避难斯土。初犹侨寄思归,终以二百余年中原不复,习久而安,乃不复有北风之想,其后裔遂长为南方之人矣。

——据谭其骧《晋永嘉丧乱后之民族迁徙》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西晋至南北朝时期“北民南迁”的原因和影响。
2022-07-15更新 | 244次组卷 | 4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晋·《三国志》

材料二 太祖为人佻易无威重,好音乐,倡优在侧,常以日达夕。被服轻绡,身自佩小鞶囊,以盛手巾细物,时或冠帢帽以见宾客。每与人谈论,戏弄言诵,尽无所隐,及欢悦大笑,至以头没杯案中,肴膳皆沾污巾帻,其轻易如此。

——吴国·《曹瞒传》

材料三 在宋代之前,曹操在人们的心中是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宋代以后,曹操的形象却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曹操成了阴险狡诈的权术家、大奸臣。

——《文汇报》2009年


问题:
(1)材料一与材料二对曹操的态度有何不同?你怎样看待这两则材料的史料价值?请说明理由。
(2)宋代以后导致曹操形象却出现颠覆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019-11-19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2019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