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6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材料 关羽,字云长。陈寿《三国志》中,关羽与张飞、赵云、马超、黄忠并列,并没有表现出绝伦超群之处。据陈寿《三国志》《三国志》“裴松之注”、常球《华阳国志刘先主传》《晋书》《宋书》《南史》《魏书》《陈书》等史书记载,历史人物关羽不过是三国蜀汉的一位大臣,生前最高官衔是“前将军”,最高爵位是“汉寿亭侯”。他勇武、重义,但同时具有傲慢自大、容易发怒、刚愎自用的性格缺陷;气量狭小也使得他与同僚关系不睦。隋唐时期,关羽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视和颂扬,关羽的名气也不大,当时的文人士大夫最崇拜的三国人物是“为帝王师”的诸葛亮。这一时期的蜀汉人物被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史书中鲜有记载。在民间,这一时期的关羽只是具有魔力、神力的鬼魅形象。两宋时期,汉民族始终处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之下,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对关羽不断加封。北宋中叶以后,宋王朝日益萎靡,形成积贫积弱的局面。三国时蜀汉君臣不畏强敌的精神和关羽身上勇武、忠义的特质契合了统治者的需要和整个社会的心理需求。随着关羽神位的不断攀升,在统治者的提倡和扶持之下,关羽祠庙在全国上下逐渐兴起。加上宋元以来戏曲小说的影响,关羽信仰日盛,“关帝庙”遍及全国大小城市和村落。民间的关羽崇拜越来越狂热,关羽也由人而逐步变为神

——摘编自郭素媛《关羽崇拜与关羽形象的演变及诠释》


(1)根据材料,说明分析关羽形象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关羽崇拜现象形成的原因。
2020-04-26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河北省高三新时代NT教育模拟自测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2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时期,王朝更替,政权分立,江南得到开发,北方民族交融,这些都孕育着国家统一的因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国鼎立示意图


材料二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为一,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材料   三国家兴自北土,徒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今洛阳一带)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1)哪一战役奠定了材料一中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孙权建立了示意图中的哪个政权?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地广野丰”“覆衣天下”出现的原因。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古代经济格局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
(3)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归纳推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终走向统一的因素。
2019-12-05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年统编版高一上第二单元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练习卷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晋·《三国志》

材料二 太祖为人佻易无威重,好音乐,倡优在侧,常以日达夕。被服轻绡,身自佩小鞶囊,以盛手巾细物,时或冠帢帽以见宾客。每与人谈论,戏弄言诵,尽无所隐,及欢悦大笑,至以头没杯案中,肴膳皆沾污巾帻,其轻易如此。

——吴国·《曹瞒传》

材料三 在宋代之前,曹操在人们的心中是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宋代以后,曹操的形象却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曹操成了阴险狡诈的权术家、大奸臣。

——《文汇报》2009年


问题:
(1)材料一与材料二对曹操的态度有何不同?你怎样看待这两则材料的史料价值?请说明理由。
(2)宋代以后导致曹操形象却出现颠覆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019-11-19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2019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材料   蜀汉后期,诸葛亮按照《隆中对》进行改革,以期光复汉室。223年诸葛亮派邓芝出使西吴,向孙权深入剖析蜀吴联手抗魏之利,孙权下定决心“绝魏,与蜀连和”。政治上诸葛亮针对蜀国“德政不举,威刑不肃”的弊端,厉行法治,打击、控制“专权自恣”的益州地主,使益州地区“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风化肃然也”。经济上,诸葛亮“务农殖谷,闭关息民”,大力发展水利,保障成都平原的农业灌溉。针对云贵地区的少数民族叛乱,诸葛亮采取“心战为上”的措施,军事进攻与心理攻击并用,在少数民族地区“不留兵,不运粮”,获得当地民族的拥戴。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概括蜀汉后期诸葛亮改革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诸葛亮改革的积极影响。
5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臣初奉先帝,资仰于官。不自治生。今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诸葛亮《上后主表》

材料二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诫子书》

材料三   “汉代相传四百年,而曹氏篡汉。诸葛忠武侯当此时,间关百折:左右昭烈父手立国于蜀,明讨贼之义,不以强弱利害贰其心,盖懔懔乎三代之佐也。……虽不幸功业未究,中途而殒,然其扶皇极,正人心,挽回先主仁义之风,垂之万世,与日月同其光明,可也。”

——南宋张拭


(1)根据材料,概括诸葛亮因为哪些优秀的品质而得到后人的尊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说明宋人给予诸葛亮很高评价的原因。
2019-07-03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高考(通用版)历史一轮复习同步练习卷: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6 .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毛泽东之所以肯定曹操,恐怕也缘于二人在诸多方面有着逼真的“形似”乃至“神似”之处。举其大端,譬如叱咤风云、临危不惊的军事才干,气壮山河、舍我其谁的政治抱负,直抒情怀、气魄雄伟的诗词文赋等等……即使在个性、气质上,二人也有着某种相似之处:
——宋培宪《毛泽东与(为曹操翻案)》
(1)材料一是怎样评价曹操的?
材料二“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辄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北宋•苏轼:《志林》
材料三 《三国演义》善于通过战争的描写来展现人物的性格。赤壁之战中的人物很多,重点只有几个。在决策阶段,作者着力写诸葛亮和周瑜,在决战阶段,则突出了曹操。……小说中的曹操经过各个时代的艺术加工,已成为统治阶级权臣的形象,是极端利己主义者的典型,成为古今奸雄中的第一奇人,他的突出特点是奸诈,小说同时写出了他的雄才大略。
——《(从赤壁之战)看曹操奸绝、关羽义绝、孔明智绝——浅析(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
(2)结合宋元时代背景分析为何会出现材料二、三中对曹操的贬低评价的?
2019-01-30更新 | 15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河北省石家庄市十七中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建安十九年,刘备命诸葛亮管理蜀政。原益州牧刘璋“性宽容,无威略”,境内刑律废弛,豪强肆虐妄为,黎民怨声载道。诸葛亮厉行法治,与法正等人制定《蜀科》,“作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皆有条章,以训励臣僚”。他反复强调“教令为先,诛罚为后”。坚持“赏不遗远,刑不阿贵”。马谡违反节度,造成街亭之失,他力排众议,依法将其处斩,并上《街亭自贬疏》,自请贬官三级,并将之公布于天下。诸葛亮虽责人以严,但待人以诚,对犯人家属绝不牵连。与诸葛亮同为托孤重臣的中都护李严,恣意矫旨,殆误战机,诸葛亮上书请将其废黜流放,然其子李丰仍留丞相府为官,继续受到信任和重用。自此,蜀地“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据陈寿《三国志·蜀书》

(1)根据材料,概括诸葛亮依法治蜀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诸葛亮依法治蜀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公元前225年,诸葛亮南征南中(今云南、贵州、四川西南一带)后,在原有五郡基础上增设云南、兴古二郡,是为“南中七郡”,以分其势力,使南中地区进一步郡县化;袭用秦汉分封“蛮夷邑君侯王”之策,尽量少留汉官兵,利用当地夷帅或方土大姓进行统治。鉴于昆明、叟等族“征巫鬼,好诅盟”之俗,为夷作图谱,“先画天地、日月、君长、城府;次画神龙,龙生夷,及牛、马、羊;后画部主吏乘马幡盖,巡行安恤;又画夷牵牛负酒、赍金宝诣之之象,以赐夷”。夷民看到这种象征和平的图谱,甚为高兴,争先拿回家供奉,以期上佑友善局面。诸葛亮还令下属官吏常与夷民“投石结草”,拜为兄弟,互示友好。诸葛亮还“移南中劲卒、青羌万余家于蜀,为五部,所当无前,号飞军”;又“迁濮民数千落于云南、建宁界,以实二郡”。诸葛亮允许汉族人迁徙到南中地区,还命人教打牛以代刀耕,使夷越诸族逐渐掌握了用铁制农具进行生产的技术

——摘编自白翠琴《论蜀汉“西和诸戎,南抚夷越”之策》

(1)根据材料,概括诸葛亮治理南中地区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诸葛亮治理南中地区的意义。

9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诸葛亮在中国古代长期受到赞誉。西晋时期,陈寿在《三国志》中的描述是:“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北伐曹魏),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隋唐时期,诗人们有不少咏怀诸葛亮的诗篇,主要歌颂诸葛亮的忠义与才能。两宋以后,受正统观念的影响,以及南宋偏安江南的状况,使诸葛亮作为“收复中原”的一面旗帜,也别能起到激励人心的作用。元明清以后,通过小说与戏剧的传播,诸葛亮的形象也被神化到“智绝”的高度。

——摘编自《古代文人对诸葛亮的评价及其思维走向》

材料二(诸葛亮)命人教打牛,以代刀耕,彝众感悦……丞相(诸葛亮)在南中(指今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劝彝筑城堡,务农桑,诸彝感慕其德化,皆自山林徙居平壤。

——(清)冯苏《滇考·诸葛武乡侯南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诸葛亮形象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诸葛亮南征的积极意义。

2018-03-16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3月)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10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蜀汉政权国力弱小,兵力不足。以四川盆地为中心,涵盖了盆地四周诸多少数民族。曹魏虎视于此,孙吴窥伺于东。如果民族关系处理得好,不仅可造就一个安定的后方,而且还可以得到大量兵源和物资补充,增强蜀汉北伐的力量。
诸葛亮对“西南夷”各少数民族进行和抚,对少数坚持作乱的大姓豪酋,坚决用武力镇压。叛乱平定后,又根据这些大姓豪酋的政治表现,分别委任大小不同的官职,基本上仍然让他们管理本地区的事务。如让建宁大姓爨习当领军,让朱提大姓孟琰当辅汉将军,让孟获当御史中丞。北部羌人马超、姜维归属之后,诸葛亮也予以重用,姜维被任命为镇西大将军、凉州刺史,镇守西北边陲,联合西北各民族抗魏。诸葛亮“六出祁山”,氐族、羌族人民为蜀军提供了大量的兵员和物资补给。在战略防御和北伐中,当地民族的地方武装充实到蜀军,使蜀军的战斗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北部祁陇地区提供的马匹、小麦等既增强了蜀军的战斗力又减轻了蜀军辎重粮草运输的压力。
——摘编自李小龙《论诸葛亮民族政策的启示意义》
(1)根据材料,分析诸葛亮重视民族问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诸葛亮采取的民族政策并加以评价。
2016-11-27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届湖北省襄阳市襄阳四中高三七月第二周周考文综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