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2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材料十   六国时期,后赵的建立者羯族人石勒在政权建立之前,就在与西晋、前赵的战斗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不仅如此,为扩充兵力,石勒每到一地,皆释放囚犯、招纳逃亡者。石勒不仅好骑马、射箭,也喜欢文化,即使在出征打仗的间隙,仍常令人读史书,评价历代帝王的优劣,得到官员儒生的赞同。330年,石勒称帝。后赵政权建立后,石勒注意协调羯族人与汉族人的关系。他专门设立了门生主书的官员,掌管羯族人进入宫中的事务;又制定严格的法令,不让羯族人侮辱汉族士族。此外,他还到襄国的学校考察学生对儒家经典的掌握情况;设立秀才、孝廉试经的制度;郡国也设立学官,每郡设两名博士祭酒,有弟子一百五十人。石勒统治时期,后赵百姓每年缴纳布帛两匹、粮食二斛,负担比西晋稍轻。石勒死后,后赵政权陷入动乱之中。

——摘编自中国国家博物馆编《文物三国两晋南北朝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后赵政权建立前后石勒所推行的政策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后赵政权国家治理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材料   北魏前期的法制,胡汉杂糅、重刑轻教。迁都洛阳后,孝文帝深感“律令不具,奸吏用法,致有轻重”,重用精通律学的中原儒生高允、高闾等人,并多次参与修订《太和律》。他认为“营国之本,礼教为先”,首创北魏“婚律”,以诏令禁止同姓结婚;加重对不孝罪的惩罚,规定若独子犯死罪,可存留养亲等。同时,削减繁复和严酷的律令,用“恕死徙边”作为死刑减等之法,缩小连坐范围等。此外,他还注意谨慎选用掌刑狱大权之人,并设立司直官对适用法律和审判程序进行监督。还从“治因事改”出发,告诫地方官应以利民为先,灵活运用德刑,要“导之以德,齐之以刑”。

史称孝文帝“选三代(夏商周)之异礼,采二汉(西汉、东汉)之典法;端拱而四方安,刑措而兆民治”。但也因官员素质参差不齐、文化差异等,出现“经义决狱的随意性”、“故老前宦多遵旧法,不守新制”等,影响法律适用的准确性和效率。

——摘编自王琛《孝文帝改革以后的北魏社会与法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北魏孝文帝的法制改革。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相对落后的鲜卑族学习中原汉族,以谋求进步的一场少数民族汉化改革。在政治上,改革依照已有官制传统,将官员按一定标准分为九品,每品又分正、从两种,从品为北魏之首创。在经济上,将土地按功能分为桑田、露田两种。……同时在授还土地时对鳏寡孤独还给予适当的照顾。为了便于学习汉族,拉近与汉族世家大族的关系,孝文帝下令“拓跋”改姓“元”;“独孤”改姓“刘”等。孝文帝还曾言:“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摘编自胡明泽《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就与问题剖析》

材料二   孝文帝改革由皇帝亲自来主持,他改革的愿望最强烈,决心最大。孝文帝前期年幼,改革由冯太后、献文帝掌握。他们三人对于改革的方针政策基本上是一致的。孝文帝改革中的智囊集团主要是汉族地主,他们熟谙汉族历代典章制度,富有统治经验。孝文帝改革从颁行俸䘵、整顿吏治入手,缓和了矛盾,造就了一个良好的改革环境和一支较好地推行改革的队伍,这样就为其他改革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前提。

——摘编自刘精诚《论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评价》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2020-05-09更新 | 12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瓦房店市实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就是各个民族不断交流、融合所产生的,孝文帝改革就是其中突出的代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魏初期的国家组织是一种鲜卑与华夏的混合体。针对魏晋以来九品官人法中“以等级差别的形式,叙列担任公卿至于郎吏这些官职所需要的人品等级”的官品制度,北魏孝文帝进行两次重大改革,将官分品、从,品与从品再分阶,进一步细化了官品的等级。这使官品由人品到官阶的性质转变,实现了汉唐间政治制度的一次重要变革,它进步完善、明晰了古代官员的分级、分层管理制度,奠定了中古以后官员等级管理制度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陈长琦《官品的起源》

材料二 十五年,“经始明堂,改营太庙(改变了鲜卑族的祖先崇拜观念)”。十六年,“告谧孔庙”。十七年,“车驾发京师,南伐…仍定迁都之计”。十九年,“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二十年,“诏改姓为元氏”。

——摘编自《魏书高祖纪下》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魏晋时期和北魏孝文帝时官品制度的区别。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孝文帝政治制度改革的积极意义。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3)据以上材料概括中华文明发展的特点。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材料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与西魏。西魏政权的实际控制者字文泰自537年起逐渐确立府兵制,形式上采取鲜卑旧日的八部之制,建立起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二十四开府的组织系统,府兵即通过军府募集的兵士。柱国、大将军各私其兵,六柱国各督二大将军,每个大将军领两个开府,但宇文泰以嫡系在其内部作了牵制分割,并将各派系首领由单纯的军事首领上升为西魏朝廷的政治贵族,使柱国逐渐脱离军旅。与府兵制相配合,宇文泰令鲜卑族恢复胡姓,并通过给部分汉族豪族赐姓劝诫人们使用胡姓。赐姓时常伴随有“进位xx”“迁xx”,使其官职升迁。被赐姓者大都是“乡望”,与赐姓相配合的还有将汉族诸将的山东籍贯改为关内郡望。与此同时,宇文泰通过承认徘徊在东、西魏的地方“望族”统领的乡兵,授予这些统领乡兵的“望族”以都督、帅都督等名号,“广募关陇豪右以增军旅”,将其纳入府兵系统之中,后进一步扩大为征发均田户从军,“以民之有材力者为之”,汉族兵成分愈来愈大。据成书于贞观年间的《周书》载,北周太祖宇文泰“百度草创,施约法之制于竞逐之辰,修治定之礼于鼎峙之日,下肃上尊,疆场屡扰而内亲外附”。

——据杨翠微《论宇文泰建立府兵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宇文泰实施府兵制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宇文泰实施府兵制改革的意义。
2020·江苏·三模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6 .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孝文帝改革后期的重点是风俗改革,只有在汉族文化底蕴深厚并且长期为都城的洛阳方能实施。在孝文帝之前,拓跋鲜卑也曾多次迁都,其势力也由草原扩展到长城脚下,最终进入长城内侧的农耕地区。由此可见,迁都洛阳是拓跋鲜卑南迁进程的继续。

——摘编自王东洋《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原因补论》

材料二 迁都充分表现了孝文帝的深谋远虑和大智大勇,迁都的成功大大提高了孝文帝的威信。北魏社会经济无论是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较快的发展。在平城时,鲜卑族中畜牧业还占一定的比重,南迁后,这些代迁户的家族在洛阳周围受公田,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其男子则多为禁卫军。

——摘编自刘精诚《论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和意义》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对孝文帝迁都洛阳原因的认识,据此指出孝文帝风俗改革的实质。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迁都洛阳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7 . 材料 关羽,字云长。陈寿《三国志》中,关羽与张飞、赵云、马超、黄忠并列,并没有表现出绝伦超群之处。据陈寿《三国志》《三国志》“裴松之注”、常球《华阳国志刘先主传》《晋书》《宋书》《南史》《魏书》《陈书》等史书记载,历史人物关羽不过是三国蜀汉的一位大臣,生前最高官衔是“前将军”,最高爵位是“汉寿亭侯”。他勇武、重义,但同时具有傲慢自大、容易发怒、刚愎自用的性格缺陷;气量狭小也使得他与同僚关系不睦。隋唐时期,关羽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视和颂扬,关羽的名气也不大,当时的文人士大夫最崇拜的三国人物是“为帝王师”的诸葛亮。这一时期的蜀汉人物被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史书中鲜有记载。在民间,这一时期的关羽只是具有魔力、神力的鬼魅形象。两宋时期,汉民族始终处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之下,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对关羽不断加封。北宋中叶以后,宋王朝日益萎靡,形成积贫积弱的局面。三国时蜀汉君臣不畏强敌的精神和关羽身上勇武、忠义的特质契合了统治者的需要和整个社会的心理需求。随着关羽神位的不断攀升,在统治者的提倡和扶持之下,关羽祠庙在全国上下逐渐兴起。加上宋元以来戏曲小说的影响,关羽信仰日盛,“关帝庙”遍及全国大小城市和村落。民间的关羽崇拜越来越狂热,关羽也由人而逐步变为神

——摘编自郭素媛《关羽崇拜与关羽形象的演变及诠释》


(1)根据材料,说明分析关羽形象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关羽崇拜现象形成的原因。
2020-04-26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河北省高三新时代NT教育模拟自测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材料   北魏初期,奴隶制并未充分发展,由于疆土迅速拓展,尤其是占领黄河中下游后,统治者也很难全面推行奴隶制度。道武帝拓跋珪重用汉族士大夫,实行“离散诸部,分土定居,不听迁徙,其君长大人皆同编户(编入户籍)”的政策。这一政策打散了以血缘纽带结合的氏族部落组织,改以地域划分进行统治,也改变了传统的经济和生活方式。拓跋珪还“劝课农桑,量较收入,以为殿最”,鼓励发展农业,按比例征收赋税。他下诏迁徙大批“新民”于代北,给内迁“新民”发给耕牛,计口授田。黄河流域世家大族聚众自守,北魏统治者无力改变现状,遂实行“宗主督护制”。这导致豪强征敛,农民负担日重,国家赋税受到影响。这一状况直到北魏孝文帝时,对农业才有了全面的改革,一定程度解决了上述问题。

——据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北魏道武帝和孝文帝发展农业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北魏农业改革体现的历史趋势及发挥的作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材料   建立公众医疗机构,是古今通行、方便患者就医的最可靠办法。西周时期已有专门为贵族服务的医疗机构,但由官府成立的面向老百姓的医疗机构,一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才出现。当时民间更需要医疗服务,南朝齐文惠太子萧长懋建立“六疾馆”,救济、收养穷人。“六疾馆”并非专门的医疗机构,仅相当于现代的福利院。开办给老百姓看病的官办医院,则是少数民族鲜卑政权北魏(公元386一557年)设立的。北魏的”医改”创新突出地表现在解决民间看病的问题上。皇兴四年(公元470年),北魏便曾开展过临时性“送医上门”活动,派医生到“基层”,为患者免费看病、发药。孝文帝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97年),北魏创办了中国历史上首个面向基层的政府医疗机构“别坊”。别坊有别于为官员和贵族服务的“太医院”,是专门为看不起病的穷人提供医疗服务的。北魏这套面向特定人群的“免费医改方案”,被称为古代中国医改史上“划时代的进步”。

——摘编自《中国古代人是如何解决“看病难”的问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建立“别坊”制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建立“别坊”制度的作用。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魏初期,“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孝文帝的改革使趁着管理混乱,荫庇大量人口的汉族大地主受到约束和打击,他们群起而攻之。但冯太后坚持认为:“课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何为而不可?”相对于西晋太康初245万余户,孝文帝改革后“是其盛时,则户有至五百余万矣”。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忽必烈在中央设立大司农司,专掌全国农桑水利,在地方设立劝农官“巡行郡邑,察举勤惰”,奖惩官吏。他还诏令大司农司编成《农桑辑要》,该书在系统总结前代农书、删繁就简的基础上编成,是一部简明实用的农学普及读物,共六万字。主要篇目有:典训、耕垦、播种、栽桑、养蚕、瓜菜、果实、竹木、药草、孳畜等。从1273到1332年,共印刷六次,印数最多的一次达到一万部。

——摘编自北大史学讲义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改革使户籍人口大增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朝发展农业的措施。北魏和元朝的改革都反映了什么转变?
2020-02-20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