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2 道试题
1 . 中国服饰文化历史悠久,从服饰演变中可知社会变迁的轨迹。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和十九年(495年)十二月甲子,孝文帝在光极堂会见群臣时,“班赐冠服”,即易鲜卑官服为汉官服。顺治二年(1645年),清廷颁布“易服令”规定“官民既已剃发,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强迫各族人民改满服。清政权还严厉禁止私藏明朝衣冠,不少人因为私藏“方巾”等明代服饰而被清政府扣上大逆罪名而遇害。

材料二   维新变法期间,康有为、宋恕等人认为:“盖欲化除文武满汉之域,必自更官制始;欲通君、臣、官、民之气,必自设议院始;欲兴兵、农、礼、乐之学,必自改试令始。三始之前,尚有一始,则曰: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其原由为:“盖耳目不新,则精神不振,主持不彰,则趋慕不一”。康有为有鉴于“今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故“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

——摘自刘力《衣冠之制的解体:中国传统服饰的近代化》

材料三   1912112日,《大公报》上登文《易服以保存国货为要义》,它说:“易服不易料。我国人民半恃丝绸以为生活存也,安可弃其料而不用哉?”?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在给上海中华国货维持会的复函中说:“礼服在所必更,常服听民自便,此为一定办法,可无疑虑。但人民屈服于专制淫威之下,疾首痛心,故乘此时机,欲尽去其旧染之污习。去辫之后,亟于易服,又急切不能得一适当之服式以需应之,于是争购呢绒,竟从西制,致使外货畅销,内货阻滞,极其流弊,诚有如来书所云者。”

——摘自《论辛亥革命前后的服饰改革》

材料四   20世纪50年代,全国掀起削减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影响的运动。开始流行列宁装等,“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是当时年轻人的流行说法。女孩子喜欢穿俄国风情的“布拉吉”。


(1)据材料一指出北魏孝文帝“班赐冠服”的实质和意义。归纳清初“剃发易服”政策的特点和目的。
(2)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改易服饰”的核心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3)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的“易服”改革带来了什么影响?
(4)20世纪50年代“列宁装”的流行反映出新中国的政治外交、社会经济哪些特点?
2021-10-07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周口市中英文学校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江南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材料二   我国古代南北方人口统计


——摘自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


(1)根据材料,概括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状况。这种状况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归纳西汉至北宋我国人口变化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分析这种特点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3 . 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社会政治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男子授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授露田20亩,不授桑田。死亡者或年满70岁后免课者,露田归还国家。桑田为世业,身死不还官,桑田须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不适合桑蚕的地方,改授麻田,男子10亩、女子5亩。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桑田也限制买卖。

——摘编自《魏书》

材料二   周礼有食禄之典,二汉著受俸之秩。……中原丧乱,兹制中绝,先朝因循,未遑厘改。故宪章旧典,始班俸裸……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裸……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

——《魏书高祖纪》

材料三   493年,孝文帝先利用卜筮制造舆论,令太常卿斋卜,筮以南伐之事,遇“革”,他立即说:“顺天应人之卦也!”群臣果被慑服……会中,元澄稍露异见,他即厉声驳斥。会后,单独召见元澄时他又温言说:“明堂之忿,恐人人竞言沮我大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他与元澄坦诚相商,终于达成了共识。

——朱兴和《略论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朝议》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归纳均田制实施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北魏均田制中规定“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桑田也限制买卖”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的主要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孝文帝为减少迁都阻力而采取的策略有哪些?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孝文帝改革能取得成效的基本因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即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西晋江统《徙戎论》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优秀的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并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2020-10-21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伊春市伊美区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均田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推行的重要制度,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爰暨季叶, 斯道陵替, 富强者并兼山泽, 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今地有遗利, 民无余财, 或争亩畔以亡身, 或因饥馑以弃业 。而欲天下太平, 百姓丰足, 安可得哉? 今遣使者, 循行州郡, 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 还受以生死为断, 劝课农桑, 兴富民之本。

——《魏书》卷七上《高祖纪》

材料二   北魏均田令的性质,是把被隐占的人口纳入国家户籍;所谓“均给天下之田”,则是为北魏在中原地区废止按“戶”征税,实行按“家(小家庭)”征税,确定基本的法理依据。据此,凡属私人占有的土地,都必须向国家缴纳租调。总之,原封不动地保留中原地区旧有的土地剥削关系,而不从根本上去触犯坞壁主和贵族的利益;在此基础上迫使他們让步,使国家获得更多的纳税人口,是北魏实行均田制所要达到的目的。

——程念祺《“通鉴”三长制系年发微—兼论北魏均田制的性质和作用》


完成下列要求:
(1)依据材料一,归纳北魏实行均田制的背景。结合所学,指出均田令的具体内容。
(2)依据材料二,概括“均给天下之田”的本质目的,据此说明均田令的性质,并分析其实施的后果。
2020-04-01更新 | 404次组卷 | 2卷引用:2020届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6 . 选官制度是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朝梁武帝时,选举制度发生极大变化。他用州重(州望)15郡崇(郡宗)乡豪代替大小中正,用“无复膏梁寒素之隔”代替了门选,用“不通一经,不得为官”代替了二品系资。梁武帝时学校有所发展,建有国学,以五经教授,置五经博士各一人,各有学生数百。国学馆学生,不限贵贱,“皆引寒门隽才,不限人数”。梁时出现了“甲科”之名,只要考得好,就是“牛监羊肆,寒品后门”,都要“随才试吏”。

——摘编自张岂之等《中国历史》

材料二   北宋政府在科举考试中推行糊名(又称“封弥”)制度。不仅糊住举人试卷上的姓名、乡贯,也要糊住初考官所定的等第。封弥官不得参与评卷,评卷官也不得参与封弥。又实行誊录法。规定誊录必须依试卷原文誊录,不准随意篡改文意或增减字句。誊录卷被称为草卷,评阅的主考官只能看到草卷。此外,还制定锁宿制度。规定各级主考官员一经受命,立即与外界隔离,直到考试结束。

——摘编自崔勇、丁建军《宋朝科举考试制度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梁武帝选举制度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宋政府科举考试制度改革的特点及其作用。
2020-03-12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高三综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二)
7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为田开阡陌封疆,……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迁者听逐空荒。

——《魏书·食货志》


(1)据材料,分别归纳两次变法的主要内容,并概括其共同作用。
(2)材料二中受露田指均田制,为了保持土地的肥力实行休耕,还鼓励到地多人少的地方开荒。据材料归纳两次改革内容的共同点。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8 . 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

(2)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2017-08-04更新 | 2549次组卷 | 38卷引用:201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江苏卷精编版)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魏兴起于蒙古高原,初以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为首都,为便于向南扩张而以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为南都,后遂迁都平城。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平城被称为北京。

——华林甫《中国地名史话》

材料二   迁居洛阳的鲜卑人,经过三十年,大体上已经汉化。一个统治民族仅仅经过三十年时间,就与被统治民族相融合,不能不说是孝文帝汉化政策的极大成功。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三   但是,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进步的现象。特别是那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中原汉族的少数民族,一旦走进黄河流域这个汉文化的摇篮,他们就终究要融入这个汪洋大海之中。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1)据材料一,归纳北魏迁都的过程。北魏不断迁都的原因是什么?
(2)列举孝文帝推行的汉化政策。
(3)孝文帝改革对鲜卑族的发展历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你是如何认识材料三的观点的?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令民为什伍, 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好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魏初风俗至陋, ……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失,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于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商鞅变法在法制方面的主要内容。这种法制措施在秦国实行的效果如何?
(2)根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从材料二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地原因是什么?
2020-11-18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吴忠市吴忠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