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如表是小明同学以王朝相似点归纳的专题。它们的相似点是(  )
东周
曹魏
东汉
北魏

A.都城B.疆域C.开国者身份D.治国思想
2019-10-24更新 | 72次组卷 | 4卷引用:上海市浦东新区2017届高三(上)期末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2 . 下列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阶段特征归纳正确的一项是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确立
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与危机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正确的是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
2019-10-11更新 | 485次组卷 | 27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铁路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6世纪初,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黄河中游的许多荒地重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比过去增多。北魏全国人口比西晋太康年间南北方合计,还要多出一倍。孝文帝重视兴修水利,他下令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促进了水田的发展。

材料二   北魏的洛阳城中有不少“资财巨万”的富商大贾,有的富商住宅非常华丽,车马服饰可以同王侯相比。北魏的许多高官显宦也都经商。

材料三   



(1)据材料一,孝文帝改革后,北方农业明显发展。你认为孝文帝改革的哪些措施起了重要作用?
(2)从材料二中你获取了什么历史信息?说明了什么问题?
(3)材料三中的两幅图片反映出什么历史信息?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4)综合以上材料及所学,归纳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2019-09-22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年北京市顺义区杨镇一中高三(上)第一次月考模拟历史试题
5 . 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阶段及其特征的归纳描述,不正确的是
A.史前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
B.夏商周时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C.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经济重心南移
6 . 下表是小明同学以王朝相似点归纳的专题。它们的相似点是
A.都城B.疆域
C.开国者身份D.治国思想
2019-10-15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浦东新区2017届高三12月教学质量检测(一模)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时,秦朝的人口估计有3000万左右。至西汉末年增加到6000万,三国鼎立形成期间,人口损失估计达60%,仅存约2300万。此后南北分裂,人口多次出现大幅度下降,直到隋朝重新统一后,才恢复到6000万左右。隋末的战乱,造成人口降幅超过50%,到唐初仅有2500万。至安史之乱前夕,又增至约9000万,达到新高峰。唐后期和五代的战乱导致人口锐减,北宋时期人口持续增长,大观四年(1100年)境内人口超过1亿,辽(金)西夏、大理等政权的人口合计也在1000万以上。两宋之际的战乱使人口大幅度下降,元统一时实际人口约7000万。但到17世纪初,全国人口已突破2亿。明末的天灾人祸和清初的残酷战争,又使人口降幅达40%,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估计已降至1.2亿。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恢复至1.5亿,以后很快破2亿大关,到道光三十年(1850年),全国人口创造了4.3亿的新纪录。

——据葛剑雄《从中国历史各朝代的人口数量变化看5000年中华民族历史沧桑》整理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人口变动的特点。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人口变动的原因。
8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
材料二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一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 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
(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三,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
2019-01-30更新 | 2229次组卷 | 32卷引用: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江苏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就北魏“均田制”,著名学者黄仁宇做了如下的归纳:“魏之‘三长’、‘均田’以及(其后)各朝的‘府兵’,都系用‘间架性的设计’作基础,也就是先造成理想上的数学公式,广泛地推行于各地区。行不通时,互相折衷迁就,只顾大体上在某种程度上的可行,无意以条文作主,凡事认真。这种办法施行至公元775年安禄山叛变时,已不能继续。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政府制度在实际推行中受挫B.材料分析出唐朝灭亡的原因
C.黄仁宇否定三长均田府兵制D.材料认为政府执行力度不够
10 . 对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学术界一直褒贬不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
——根据1907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等整理
材料二 拓跋魏自北鄙之平城,迁都洛阳,兴学校,作均田,崇儒术,弃胡俗,而一切改从汉制,实为魏之极盛时代……诸族遂大受汉族之同化……国中一切制度文物,亦无一不仿南朝。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
——摘自1913年《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上卷》和1928年《初中本国史》
(1)据材料一、二,归纳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2)简要说明材料一、二对孝文帝改革评价的不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