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 >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13 题号:9813077
选官制度是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朝梁武帝时,选举制度发生极大变化。他用州重(州望)15郡崇(郡宗)乡豪代替大小中正,用“无复膏梁寒素之隔”代替了门选,用“不通一经,不得为官”代替了二品系资。梁武帝时学校有所发展,建有国学,以五经教授,置五经博士各一人,各有学生数百。国学馆学生,不限贵贱,“皆引寒门隽才,不限人数”。梁时出现了“甲科”之名,只要考得好,就是“牛监羊肆,寒品后门”,都要“随才试吏”。

——摘编自张岂之等《中国历史》

材料二   北宋政府在科举考试中推行糊名(又称“封弥”)制度。不仅糊住举人试卷上的姓名、乡贯,也要糊住初考官所定的等第。封弥官不得参与评卷,评卷官也不得参与封弥。又实行誊录法。规定誊录必须依试卷原文誊录,不准随意篡改文意或增减字句。誊录卷被称为草卷,评阅的主考官只能看到草卷。此外,还制定锁宿制度。规定各级主考官员一经受命,立即与外界隔离,直到考试结束。

——摘编自崔勇、丁建军《宋朝科举考试制度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梁武帝选举制度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宋政府科举考试制度改革的特点及其作用。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举制度发展到宋代,产生了重要而突出的变化。据统计,两宋310年间仅正奏名进士即达43000人之多,远远超过了前后各代。尤其是太宗朝,取士之多,最为引人注目。而且太宗还下令:“工商杂类,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工商之子亦登仕进之途。”对此,司马光认为是太宗“兴文教,抑武事”的结果。

——摘编自何忠礼《科举与宋代社会》等

材料二   1902年清廷宣布废除八股,改试策论,科举制仍未停。1903年,督抚袁世凯、张之洞痛切陈词:“科举一日不废,即学校一日不能大兴……国家永远无救时之人才,中国永远不能进于富强”。190592日,清廷终于下定决心,停罢科举。废科举后,时人多指出,科举诚多弊端,但尚能“公平”对待贫富。而“今学堂学生,近城镇者入之,僻远不与;有势力者入之,寒微不与”。

——摘编自罗志田《科举制废除在乡村中的社会后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科举制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形成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这一举措。
2021-04-15更新 | 38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在夏商周时期就已经萌芽,秦汉时期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完整的监察体制,隋唐时期形成了较为严密的监察网,宋元时期得到强化,出现了独立机构―谏院,明清时期达到顶峰…… 在古代中国,君主要想统治一切,就必须依靠官僚集团来实现;同时君主也需要对内外官僚进行严密控 制,这就需要一种督察百官的力量。同时,为避免君主在用人行政方面出现重大失误,需要设立一个机构来进行协调和制衡。我国历代监察都实行独立垂直的管理体制,不对地方行政长官负责。历代王朝都把监察官员视为防止官吏腐败的最后一道防洪堤,故而对他们委以重任。监察官员是“秋卑而命之尊,官小而权之重”。

——整理自蒋云贵、戴正良《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借鉴意义》

材料二   根据宪法规定,国会通过法律,必须得到参、众两院的同意。两院通过的法律,如果总统不同意,可以行使否决权,总统对国会通过的法案还有搁置否决权。总统及其政府的活动经费必须由国会通过预算法案,国会可以2/3的多数票推翻总统的否决权,国会可以弹劾总统,国会与外国签订条约、任命联邦高级官员须经参议院同意。联邦法院法官由总统取得参议院同意后才能任命,国会可弹劾法官,可通过法律来决定法院的编制,联邦最高法院对国会通过的法律和总统发布的命令有权进行司法审查并宣布违宪 而使之无效。 美国所实行的三权分立与制衡不是简单的权力再分配,也不是简单的权力之间的制约,而是在动态的权力运作过程中体现各自的价值,展现各自的权威,实现相互的协作。它对于维护美国资产阶级利益,调整不同利益集团的冲突,防止某一个人和某个集团的独裁,保障公民权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权力的制约和平衡也造成了权力的效率低下、权力的相互倾扎、全力配合的缺失。

——摘编自魏海群《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历史发展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建立监察制度的原因及对该制度的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权力制衡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监察体制与美国三权分立体制的区别。
2020-10-15更新 | 25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唐以来,科举制度在一千三百多年里维持了一种稳定的文官制度。由于“怀牒自投”的个体自主,而后有科举选官广及天下所有的读书人;由于“以试为选”用考试平等消解了个体之间的不平等,而后有科举选官的普遍平等和实际平等。与此前的察举相比,这个过程把取士的重心由地方官手里移到了朝廷手里,又夷平了曾经存在的势家和巨族,因此这个过程已直接地促成了士大夫与君权以前所未有的深度相为依傍。于是而有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士大夫与帝王共治天下,以及文化主体和政治主体合一的士大夫政治。

——摘编自杨国强《士人政治:科举制度下的权力与文化》

材料二   当前,中国特色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有四个特点。一是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按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建设高素质公务员队伍这个核心,坚决贯彻党的主张,体现党的意志。二是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既注重“才”的要求,更注重“德”的把关,把公务员的政治素质放在突出位置。三是坚持考试与考察相结合的选拔方法,既注重考试成绩,又注重考察结果,全面评价考生素质。四是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使考录的政策规定、运行机制、工作格局等不断适应形势发展需要。

——摘编自赵超《我国初步建立中国特色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与当代中国公务员录用制度的共通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与当代中国公务员录用制度的差异及原因。
2023-11-29更新 | 10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