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古代中国多元文化碰撞交流推动了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百家争鸣虽原则上是各家发表自己的看法,批评别人的意见,但也包含了对其他学派某些思想的吸收。如荀子,虽以礼为思想核心,但也特别重法与推崇孔子,以致有人将其当作法家,还有人将其当儒家。

——选自孙景坛《百家争鸣新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对“争鸣”的主要认识。

材料二



(2)分别指出材料二中两幅图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简述各自的影响。

材料三 帝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又诏革衣服之制,改国姓为元氏姓,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


(3)根据材料三,指出作者所评述的历史事件及其观点。

材料四 (汉)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饭、胡箜筷、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竟为之。

——《后汉书·五行志》

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授,探其精奥……”

——《魏书·高祖纪》


(4)依据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谈谈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不同的文化?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2021-11-02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杨村第一中学等七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十五年,“经始明堂,改营太庙(改变了鲜卑族的祖先崇拜观念)”。十六年,“告谥孔庙”。十七年,“车驾发京师,南伐……仍定迁都之计”。十九年,“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二十年,“诏改姓为元氏”。                                                                                     

——摘自《魏书·高祖纪下》

材料二   孝文帝在魏晋都城的旧址上,遵从《周礼》的规划格局营建洛阳城,改变了秦汉以前宫殿、苑囿的分散布局,将其集中建在中轴线上,此格局显示出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为唐、宋、元、明、清的都城规划所沿用,还首创了里坊制的布局形制。       

——摘编自《华夏文明的核心——古代都城》

材料三   北魏时期的壁画

左图山西大同汉人宋绍祖墓壁画中的人物服饰,垂裙帽、圆领或交领长褶、束腿裤为胡服特点;右图河南龙门石窟《帝后礼佛图》中,鲜卑贵族身穿宽袍大袖为汉服特点。



依据材料指出3项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概括北魏时期中华文明发展的特点。
4 . 某同学搜集到以下四幅图片,请帮他拟定一个正确的主题
①《赤壁之战形势图》 ②《三国鼎立形势图》
③《淝水之战形势图》 ④《北魏孝文帝迁都示意图》
A.中华文明的起源B.统一国家的建立
C.繁荣开放的社会D.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
2019-11-06更新 | 275次组卷 | 16卷引用:天津市六校(静海一中,杨村中学,宝坻一中,大港一中等)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如下图所示,中国某地出土的陶俑,在服饰上呈现鲜明的变化,这种变化符合下列哪一改革的特征
A.商鞅变法
B.孝文帝改革
C.唐蕃和亲
D.王安石变法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收《魏书》
请回答:
(1)图一和图二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的鲜卑族人所穿的不同服装,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2)依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迁都的原因,评价迁都的影响。
(3)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共同点是什么?
2016-11-18更新 | 68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2012学年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高二第一学期测试选修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