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2 道试题
1 . 江南经济开发

材料一   (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史记》

材料二   江南之国为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意指江南出产的丝棉布帛可以供天下人享用)。

——《宋书》

材料三   (东晋)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宴如(即安定)也。

——《宋书·沈昙庆传·史臣曰》

材料四   北人相继南移,同时携来高级栽培技术,南方灌溉、防洪、运河等水利工程不断修筑,富源也不断开发,始终江南的经济力量趋于壮胜。

——摘编自邹纪万:《魏晋南北朝史》

材料五   石头城下启航的船队,不仅航行在秦淮上下,大江南北,而且经常“直挂云帆济沧海”,进行海外贸易。……六朝时期来到建康的就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一百多批使臣,……当年的石头城下,时常可以看到外国人物和奇装异服,居民习以为常,不仅不感到诧异,并且学会了与他们交往,甚至模拟外国人的形状制作日常器具。

——薛冰《南京城市史》

材料六   长江中下游一带(太湖流域、鄱阳湖流域和洞庭湖流域)迅速发展,福建、广东和广西一带,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南朝时的建康,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秦汉与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面貌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2)依据材料二、三、四分析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哪些。
(3)根据材料五及28页学思之窗材料,分析江南开发有哪些影响?
2022-09-14更新 | 165次组卷 | 1卷引用: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导学案)-【轻松教,快乐学】2022-2023学年纲要上讲知识培素养同步精品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材料二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材料三   (东晋)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宴如(即安定)也。

——《宋书.沈昙庆传·史臣曰》

材料四   北人相继南移,同时携来高级栽培技术,南方灌溉、防洪、运河等水利工程不断修筑,富源也不断开发,始终江南的经济力量趋于壮胜。

——摘编自邹纪万:《魏晋南北朝史》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秦汉与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面貌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的知识,概括南方经济得到开发的原因是什么? 分析江南经济开发所带来的影响?
3 . 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可以用五个词来概括,即社会大分裂、民族大融合、门阀大政治、江南大开发、佛教大盛行。该历史时期是(     
A.春秋战国时期B.魏晋南北朝时期C.五代十国时期D.辽宋夏金元时期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历代改革重视婚姻家庭制度的变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国百姓服兵役一般是一户出一人。“分户”是商鞅第二次变法的重要内容。商鞅对“有二男以上”而不析户的家庭征收双倍的赋税。对分出的家庭依法授予田地。他还规定勤劳致富者免除其徭役,甚至可以“以粟出官爵”,懒惰而陷于贫穷者不但得不到国家的救济,还要全家没为奴婢。以授田与“倍其赋”引导百姓“分户”、以“复其身”“出官爵”激励百姓耕织、以“举以为收孥”吓止百姓懈怠。“分户”后产生的核心家庭、主干家庭不再像姫周时代宗族一样具备准政治组织的特征和功能,而是成为国家直接控制的编户齐民和较为纯粹的生产单位。

——摘编自谢红星《早期中国至商鞅变法时代家国体制的变迁》

材料二   鲜卑族进入中原之际,婚姻实行的仍是族内婚,影响自身民族素质的提升。孝文帝即位不久,就诏令禁绝同姓相婚,令下后如仍有犯者,处以绞刑。他认为北魏社会,由于婚嫁越轨,使“贫富相高,贵贱无别”的等级不分明状况愈来愈严重,为此,采取措施,以婚姻等级维护业已存在的社会等级,严禁非类互婚。公元496年孝文帝将汉族第一等士族崔、卢、李、郑、王五姓之女收为妃嫔,同时又命5个皇弟娶汉族高门女子,北魏公主或宗室女大约有40多人嫁给汉族高门。

——摘编自杜士铎《北魏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在第二次变法时期实行“分户”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婚姻改革的内容。并结合所学说明上述改革举措对北魏社会的影响。
2022-11-15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宜昌市夷陵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华夏”。居住在中原周边的蛮夷戎狄不断袭扰中原,齐国以“攘夷”相号召,与之斗争,数次援助燕、卫、邢、郑等国,击退狄与楚的进攻。到春秋、战国之交,进入中原的戎狄诸部绝大部分已融入华夏族当中,曾以蛮自居的楚国也渐不再被视为蛮夷。进入战国时期,在长期杂居、邻居的过程中,发达的华夏文明对戎狄蛮夷产生了很大影响,戎狄蛮夷的文化也进一步丰富了华夏文明。这一时期,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广泛的族群,最终到秦以后形成了统一而有持久生命力的汉民族。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于是始改拔拔氏为长孙氏,达奚氏改为奚氏……其余所改,不可胜纪。

——摘自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40

材料三     比起前代,清朝的贡献就在于:清朝政府在继承中国历代疆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对边疆地区行使主权,进行有效的管辖,在近代以前奠定了中国疆域的版图。


——摘自成崇德《清代前期边疆通论》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
(2)依据材料二,指出北魏姓氏改革的理由。结合所学,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述清朝巩固边疆的措施及其历史意义。
2023-01-10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复习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语˙宪问》:“一匡天下”

《墨子》:“一同天下”

《孟子》:(天下)“定于一”

《荀子》:“天下为一,诸侯为臣,通达之属莫不服从”

材料二   秦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灭义渠后在西北地区设陇西等三郡;开岭南,在南越之地设置南海等郡。汉王朝亦然,在匈奴故地陆续设立敦煌郡等,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西域都护是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长官,其职责主要是维护当地秩序,保障丝绸之路西域南北道的安全和畅通。秦从匈奴手中夺得河套地区后,就以“益田一顷,益宅九亩”的“拜爵”方法,将数以万计的中原汉族军民,“戍以充之和迁去开垦土地”。有汉一代,更是大规模实行屯田戍守、徙民实边的政策。自汉代起,“汉人”作为华夏民族的称谓已为境内外普遍接受。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的融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内地居民迁入边地,对这些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

——摘编自徐杰舜《秦汉民族政策特点初论》

材料三   羯族人石勒建立了后赵国,重用“博涉经史”的汉族人张宾为谋主,言听计从;派官员到各地劝课农桑;还设立太学和郡国学,并且建立秀才、孝廉试经之制来选拔官员;前秦苻坚任用寒门人士王猛,按照汉法改革政治,发展经济、文化,并亲临太学,考查学生的经义优劣,奖励儒生。随着游牧民族的南下,畜牧及与其有关的生产技术也传到了中原地区。《齐民要术》记载,牛、马、骡等牲畜的饲养、役使方法逐步为汉人所接受,并且汉人也采用了烧烤、兽肉、奶酪为饮料的胡人习俗。胡语、胡戏、胡歌、胡乐、胡舞等也广泛流传开来。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修订版)


(1)根据材料一,指出表中思想家的共同主张,结合所学,分析这种主张形成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政权处理民族关系的举措。
(3)根据材料三,概括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积极作用。
2022-10-17更新 | 11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河南省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变迁反映了各朝代政治、经济、文化的状况。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服饰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的骨针,证实当时已能利用兽皮一类自然材料   缝制简单的衣服,中华服饰文化史由此发端。从原始社会到夏商周,直至清代,中国这个“衣冠之国”的服饰表现出以款式、色彩、面料等的不同体现不同等级身份的特色。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编自《中国服饰鉴赏》

材料二   礼乐制度较西周其它制度,最大的特点就是可视化。《周礼》规定了周王和贵族在各种场合的服饰要求,王室公卿为表示尊贵威严,在不同礼仪场合,顶冠既要冕弁有序,穿衣着裳也须采用不同形式、颜色和图案。《周礼》中关于服饰的规定,紧紧围绕了周人的治国思想,是穿在身上的政治。

——改编自谢红《中国历代服饰赏析》

材料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等级服饰有所变革,民族服饰大为交融,且这种变化是双向的。一方面,汉族发现胡服短小紧身,便于活动。南方出现的新服饰之一是裤褶,即上身穿齐膝长衣,下身穿裤。这是汉族服饰受少数民族文化影响最直接的特征。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服饰受汉朝典章礼仪影响,穿起了汉族服装……使秦汉以来冠服旧制得以赓续,推动了中华服饰文化的发展。

——改编自谢红《中国历代服饰赏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服饰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西周的服饰)是穿在身上的政治”?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出现双向变化的原因,并举一典型实例说明。
2022-10-15更新 | 13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绿谷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建模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魏太武帝拓跋煮,基于北魏的文化国情,为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的文化政策。首先于425年,下诏∶“制定文字,世所用者,颁下远近,永成楷式。”自此,改变了以前文字混乱的局面。429年,太武帝还组织一批儒家学者对儒家典籍加以整理注释,“诏集诸文人撰录《国书》……叙成《国书》三十卷。"444年,发诏令∶"今制自王公已下至于卿士,其子息皆诣太学。"并选拔儒家学者讲学,专门负责贵族子弟的教育。同年,太武帝发布诏令∶“其百工伎巧、驺卒子息,当习其父兄所业,不听私立学校。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他采取的这一系列的文化政策,为后来的孝文帝改制奠定了社会基础和人才基础。

——摘编自李相宁《析北魏太武帝的文化政策》


(1)根据材料,概括北魏太武帝学习中原文化的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太武帝推行上述举措的意义。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5-9世纪,中国经历了从南北朝的分裂到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时期。两晋南北朝时期,匈奴、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内迁,“关中之 人,我狄居半”。但是,汉族与少数民族都认为自己是华夏的传人,争夺的主要是国家统一的主导权。 少数民族政权“素尚儒术,明达政事”,汉族也“纳四夷之乐”。进入隋唐时期,我国重新实现了南北统一,国家和社会更具有包容性和进取性。隋唐时期典章制度发达,政治制度上的建树颇多,多项政治经济制度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国家实行的开明民族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和文化政策增强了中华文明的向心力,外来的佛教逐新中国化,中国与欧亚各地区的联系变得日趋密切。

摘编自瞿林东《历史文化认同与中国统 多民族国家一在世界历史背景下的考察》

材料二   中世纪时期经常被描绘成一个“无知和迷信的时代”,“宗教的言论置于个人经验和理性活动之上”。这是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留下来的遗产,在那个时候,学者们将他们的知识文化与中世纪时期的文化相对照。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把中世纪看作是文明衰落的时期:启蒙学者认为理性优于信仰,因此将中世纪视为无知和迷信的时代。事实上,关于中世纪的争论很多,曾经词语“黑暗时代”等同于“中世纪”,1904 年后,这个术语更多的限于“中世纪早期”。

——百度百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5- 9世纪中国西欧社会发展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启蒙学者对中世纪的认知。
2022-11-05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珠海市教研联盟校2023届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在位时(471499年),统治集团在政治、经济、鲜卑人的生活习惯等方面采取了规模较大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改革大体分两期进行(如表3)。它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各族融合的成果。改革也遭到了一部分保守的拓跋贵族的反对。

第一期(484486年)政治方面整顿吏治;废宗主督护制,实行三长制。
经济方面制定和推行均田制及新户调制。
第二期(494年后)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

——据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等整理

材料二   当时民族汇集逐渐成为时代的主流,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经过孝文帝的主动融合……鲜卑族在生产、生活方式上的转变促使了整个社会习俗的改变,汉族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习惯的主体。鲜卑和其他民族的加入,为汉民族不断注入了新鲜血液,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摘编自葛剑雄《元(拓跋)宏及其迁都和汉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