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41 道试题
1 . 如表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措施,该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     
鲜卑姓拓跋拔拔丘穆陵
汉姓长孙
A.消灭了鲜卑族的陋习B.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
C.改鲜卑人为汉人D.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
2023-10-11更新 | 71次组卷 | 33卷引用:江苏省镇江市丹阳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学业水平合格考模拟(一)历史(必修)试题
2 . 南朝刘宋时期,“荆城跨有南楚之富裕,扬州拥有全吴之丰饶,鱼盐杞梓的收益,可以滋养四面八方,丝绵布帛之丰茂,可以供天下百姓穿戴”。这反映当时(     
A.北方经济严重依赖南方B.长江中下游区域经济发展
C.民族交融取得重要进展D.分裂割据的局面已经结束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商鞅的改革措施中,虽然大多数都和政治、军事和经济相关,但都达到了移风易俗的效果。通过改革,秦国社会上形成了“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的风气,秦军士兵的战斗力得到极大提高,成为名副其实的“虎狼之师”。而且民众以勤于农事为荣,民风趋于淳朴,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发展。同时在社会习俗方面商鞅强制从大家庭中析分出大量的小家庭,使政府掌握的户数大增加,其征收的户赋也随之提高。商鞅颁布法令禁止民众私斗,违反者视情节轻重依律处刑,使秦人“法于私斗而勇于公战"。商鞅确立的法令,成为了秦国崛起至关重要的因素。

——摘编自张涛《移风易俗:商鞅变法的重要侧面》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为改变社会风气而采取的改革措施。

材料二:孝文帝推行改革鲜卑族生活方式政策的直接目标是要用儒家的札治与孝治思想来完成鲜卑族的文化变迁,继而确立北魏政权的正统地位。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鲜卑民族在婚姻丧葬习俗、发式服饰、生活习惯等方面同汉族一样,具有同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逐渐接受汉文化,与汉族相融合。

——摘编自岳雪莲《从北魏孝文帝改革看拓跋鲜卑的文化变迁》


(2)据材料二分析北魏孝文帝推动鲜卑族“文化变迁”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孝文帝改革的积极作用。

材料三:



(3)综合材料二和三,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能直观反映三国鼎立形势的是(     
A.B.C.D.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北魏建国后,鲜卑贵族和汉族共同执掌政权。中原大地胡汉杂居的区域不断扩展,仅当时的都城平城地区,在建国短短50年内就有100多万人汉人迁入。胡风汉俗,相互杂糅,成为北魏王朝普遍存在的现象。这说明(     
A.北朝出现了民族交融的趋势B.北方少数民族的大量内迁
C.北魏注意强化内部的凝聚力D.鲜卑族拓跋部统一了北方
6 . 下表是两晋时期参预中央决策的官员出身统计表。表中变化表明(     
朝代高门士族占比宗室、外戚占比寒人占比
西晋48%19.1%32.9%
东晋78.4%7.4%14.2%
A.政治中心发生转移B.外戚专权问题缓解
C.豪强地主势力膨胀D.选官制度名存实亡
7 . 南朝时某思想家抨击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亡的观点,提出“岂容形亡而神在”的观点。这位思想家是(     
A.荀子B.墨子C.范缜D.韩愈
8 . 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史称“五胡内迁”。其中不包括(     
A.匈奴B.鲜卑C.羌D.突厥
9 . 在北方民族交融的趋势下,北魏原有旧俗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统治需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北魏孝文帝进行了改革。改革的措施有(     
①迁都北京                              ②改鲜卑姓为汉姓
③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   ④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2023-10-09更新 | 116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西省南昌聚仁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十六国时期,匈奴贵族刘渊在发动反晋起兵后不久,向部众宣称自己受命于上天,已具备“德”,并建国号为“汉”,继而将得天下。前秦统治者苻坚也在强调了“受命”“有德”后进一步统一黄河流域。这可以用来说明十六国时期(     
A.华夏认同观念得到进一步发展B.少数民族统治者的道德修养较高
C.儒学思想得到华夏族群的认同D.南北统治政权积极谋求国家统一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