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44 道试题
1 . 学者陈汉玉提出:“拓跋人的自觉汉化,从北魏建国之初就开始了;孝文帝亲政前鲜卑和汉族统治者之间就出现空前融洽的局面……可见,用胡汉矛盾的激烈来解释孝文帝改革的目的,是没有说服力的”。这段材料,学者意在表达孝文帝改革(     
A.是由阶级矛盾激化引发的B.变革的指导思想一脉相承
C.儒化加速了封建化进程D.主要贡献是促进民族融合
2023-12-03更新 | 243次组卷 | 3卷引用:吉林省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 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一次南迁的浪潮。

材料二   魏晋以来, 内迁的各族与当地的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定居生活,他们不断向汉族人民学习……民族隔阂不断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到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材料三 三国鼎立时期,魏、蜀、吴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这种局部统一较之东汉末年众多军阀割据混战的状况前进了一步,也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各国都重视发展生产,整顿政治,增强国力,促进了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魏、蜀、吴三国还重视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交融。

(1)根据材料一, 指出“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 形成第一次南迁的浪潮”的主要原因。这一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魏晋时期的社会现象。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2023-11-30更新 | 74次组卷 | 26卷引用:云南省普洱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以下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手工业遗存情况简表。据此能得出的合理结论是(     
A.南北经济的均衡发展B.战乱时期经济严重停滞
C.江南经济的初步开发D.中原制瓷水平高于南方
2023-11-28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尚品书院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据《晋书·王敦传》记载:东晋谚称“王与(司)马,共天下”。这反映了(     
A.东晋统治者爱惜人才B.门阀士族势力强大,威胁皇权
C.地方分裂割据势力的强大D.两晋时期的政治民主化倾向
2023-11-24更新 | 103次组卷 | 64卷引用:吉林省延边州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中原丧乱,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拔南奔者,并谓之侨人。皆取旧壤之名,侨立郡县,往往散居,无有土著。而江南之俗,火耕水耨,土地卑湿,无有蓄积之资。诸蛮陬俚洞,沾沐王化者,各随轻重,收其赕物,以裨国用。又岭外酋帅,因生口翡翠明珠犀象之饶,雄于乡曲者,朝廷多因而署之,以收其利。历宋、齐、梁、陈,皆因而不改。

——摘自《隋书·食货志》

(1)材料反映了__(朝代)的国家治理措施,并简要概括。
(2)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该朝代国家治理的其他具体措施,并说明其作用。
2023-11-24更新 | 201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磁县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八调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东汉末年,水旱灾异连年,郡国多饥困。中央政府调拨扬州五郡的租米(古代向官府交纳的田赋)赈给北方的兖州、豫州、徐州诸郡。后来江南的丹阳、豫章又再次大规模向北方调输租米。这表明当时(     
A.北方地区经济走向衰退B.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C.南北经济差距日益缩小D.政府救灾职能完善
7 . 东晋初期,琅琊王氏家族位高权重,时称“王与马,共天下”;此后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继掌权。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A.门阀政治取代了皇权政治B.出现权力制约与平衡机制
C.门阀政治确保政权稳固D.士族专权威胁君主专制
2023-11-23更新 | 108次组卷 | 29卷引用:天津市第一百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青海生)历史试题
8 . 成书于6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南方的汉人认为“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到北魏后期,他们不得不承认“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感叹“北人安可不重”。南方汉人看法的转变说明(     
A.北魏汉化加深B.儒家地位动摇C.南方日渐衰落D.南北习俗趋同

9 . 北魏前期基本采用重刑治民的法律,中后期的立法不仅将同姓相婚、蔑伦败俗等违犯宗法伦理的行为纳入“不道”罪的框架,且孝文帝亲定流刑、徒刑的适用范围,刑“务从宽仁”,控制死刑的运用。这一变化表明(     

A.儒学正统地位确立B.礼法结合趋势明显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D.社会矛盾趋向缓和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氏、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一次南迁的浪潮。

材料二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与当地的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定居生活,他们不断向汉族人民学习…民族隔阂不断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到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形成第一次南迁浪潮”的主要原因,这一现象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鲜卑拓跋部建立了什么政权?该政权统治者为了顺应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进行了哪些改革?简述其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