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64 道试题
1 .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指出,田在耕后一定要劳(耱),“春耕寻手劳”,“秋耕待白背劳”,“耕而不劳,不如作暴”。嘉峪关新城魏晋五号墓中也出土了彩绘砖“耙田图”。以上材料可以用来论证魏晋时期(     
A.南北民族交融的概况B.西域民众安定的生活
C.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D.边疆农业的精耕细作
2023-11-24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一)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中原丧乱,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拔南奔者,并谓之侨人。皆取旧壤之名,侨立郡县,往往散居,无有土著。而江南之俗,火耕水耨,土地卑湿,无有蓄积之资。诸蛮陬俚洞,沾沐王化者,各随轻重,收其赕物,以裨国用。又岭外酋帅,因生口翡翠明珠犀象之饶,雄于乡曲者,朝廷多因而署之,以收其利。历宋、齐、梁、陈,皆因而不改。

——摘自《隋书·食货志》

(1)材料反映了__(朝代)的国家治理措施,并简要概括。
(2)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该朝代国家治理的其他具体措施,并说明其作用。
2023-11-24更新 | 197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磁县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八调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东汉末年,水旱灾异连年,郡国多饥困。中央政府调拨扬州五郡的租米(古代向官府交纳的田赋)赈给北方的兖州、豫州、徐州诸郡。后来江南的丹阳、豫章又再次大规模向北方调输租米。这表明当时(     
A.北方地区经济走向衰退B.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C.南北经济差距日益缩小D.政府救灾职能完善
4 . 东吴、东晋和南朝相继建都于南京(东吴时称建业,东晋、南朝称建康)。东吴开凿破岗渎,挖娄湖,凿横塘,辟航道,建立起以建业为中心的南方漕运体系。东晋、南朝时,建康继续保持了漕运中心的地位。这些做法(     
A.催生了新的生产关系B.保证了朝廷的财政收入
C.推动了南北方的交流D.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开发

5 . 北魏前期基本采用重刑治民的法律,中后期的立法不仅将同姓相婚、蔑伦败俗等违犯宗法伦理的行为纳入“不道”罪的框架,且孝文帝亲定流刑、徒刑的适用范围,刑“务从宽仁”,控制死刑的运用。这一变化表明(     

A.儒学正统地位确立B.礼法结合趋势明显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D.社会矛盾趋向缓和
6 . 东晋的孙康家境贫寒,冬夜映着雪光读书,后官至御史大夫;东晋的车胤买不起灯油,夏夜借萤火虫的微光读书,后官至吏部尚书。这可用来说明当时(     
A.士族门阀走向衰落B.民间向学风气浓厚
C.读书可以改变命运D.儒学正统地位巩固
7 . 北魏时期,朝廷多次下诏对普通民众中的高龄者赐予爵位,如太和十七年(493年),孝文帝南伐途中,“车驾至肆州,民年七十已上,赐爵一级”。孝文帝此举(       
A.彰显了国家主流统治思想B.推动了中原地区民族交融
C.加快了南北方的统一进程D.巩固了鲜卑贵族政治地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中,曹操起于兖州,后屯兵积谷,招贤纳士,迎汉献帝, “挟天子以令诸侯”。到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在北方基本完成统一大业。东汉末年,南方战乱相对较少,人口数量和经济地位与北方相比有所上升。孙权继父兄基业,聚集忠良豪杰,进据江东,知人善用,力求向外发展。曹操统一北方后,南下荆州,却被孙刘联军打败于赤壁。由于损失惨重,曹操一时难以再聚集重兵进行决战,只好任由南方处于独立状态。在此情况下,刘备借机向益州发展,并与孙权结盟共同对付曹操,三国鼎立局面得以形成。

——摘编自王恩涌、曹诗图《魏、蜀、吴三国时代的政治地理战略分析》

材料二   北魏前期,南北之间的战争最初属于边境冲突。至北魏孝文帝迁都改制,统治重心移至中原,北魏政权也向中原式王朝迈进,北魏在与南朝通使中注重文物典制的输入,南北朝的冲突向统一战争转变。北魏分裂后,步入后三国时代。东魏为全力与西魏争胜,积极促成与萧梁聘使相通,并争取使后者断绝与西魏的交往。而在东魏与萧梁的频繁往来中,双方均自居正统并交锋激烈。南北朝后期三国鼎立时,北方关中、关东和江南三大地域出现了向心力与文化认同。

——摘编自姚宏杰《南北朝时期南北政治关系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国鼎立局面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北朝时期南北方政治关系演变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三国时期政权之间关系的认识。
2023-11-20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曲靖天人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二)历史试题
9 . 魏晋南北朝开始用“朝望”指称朝廷中有威望的大臣或朝廷舆论,他们在维持元康之治以及衣冠南渡建立东晋的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如表是晋代著名朝望信息表,据此可知(     
朝望出身文化
裴楷河东裴氏;东汉尚书令裴茂之孙,曹魏冀州刺史裴徽之子,西晋司空裴秀堂弟玄学;善谈《老子》《易经》;中朝名士
张华范阳张氏(庶族);渔阳郡太守张平之子儒学;参与清谈;博学,文学、藏书、书法成就颇高
王戎琅邪王氏;曹魏幽州刺史王雄之孙,曹魏凉州刺史王浑之子玄学;竹林名士
乐广寒门;夏侯玄参军乐方之子玄学;中朝名士
A.门阀政治开始瓦解B.教育发展推动阶层流动
C.玄学成为统治思想D.文化声望影响政治声誉
2023-11-19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普通高中2024届高三10月末联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汉基本的民族格局,以华夏共同体——汉族的前身“汉人”为主要角色,多民族共同体有所发展:第一,在统一的国家体系下,车汉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进一步加深,一些地区得到开发,例如在云南和东越旧地设置郡县,使这些地方得到开发和华夏化;还有多支来源为“蛮夷”的少数民族因迁徙到华夏之地,逐渐融入华夏内部,例如羌、南匈奴、南郡蛮等等。这些历史现象的发生,使汉民族得以壮大,分布范围扩大。第二,由于华夏与“蛮夷”之间文化共性、同质性的增强,使得各少数民族的政治与华夏认同感加强,多民族共存的局面因此得以维持和发展。

——摘编自史党社《东汉时期的民族交融及历史启示》

材料二   随着北方民族文明交融,迁徙至中国北部的少数民族超越了一直被强加给自己的“夷狄”观念,开始主张自身即为“中华”;与此同时,开始出现将这些民族建立的王朝视为中原王朝或正统王朝的主张。随着南北民族交融进程的加快,南朝人也认为,“所谓同舟而济,胡、越一心者也”“夷狄吾民,斯事一也”。南朝后期,常有北人南来或者南人北去,彼此往往互相诋毁。但此时吴虏之区分似已由民族与地域概念发展而成南北政治阵营概念。

——摘编自冯剑《都城规制的传播与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汉时期民族交融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新发展,并分析这一发展形成的主要原因。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