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8 道试题
1 . 汉代郡县中之郡守、都尉、县令、县丞、县尉等主要官员由中央政府任免,其余各级地属吏由郡守、县令自行辟署,而唐代州县的各级官吏,上至刺史下至各曹参军等,均由吏部任免与调动,地方主要行政官员不再自行辟署。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官僚制度的进一步完善B.加强中央政府权力需要
C.分化事权强化中央集权D.科举制扩大了官吏来源
2 . 《资治通鉴》232卷载:唐德宗贞元二年(786年),“关中仓廪竭,禁军或自脱巾呼于道曰:‘拘吾于军而不给粮,吾罪人也。’上忧之甚。会韩滉(镇海节度使)运米三万斛至陕,上喜,谓太子曰:‘米已至陕,吾父子得生矣。’”这反映出唐朝后期(     
A.灾荒影响了朝廷的治理效能B.中央政权仍有一定的向心力
C.大运河解决了南粮北运难题D.藩镇割据削弱了中央控制力
3 . 据统计,盛唐时期先后任职的82位节度使,任期6年以上者,只占总数的9.5%,还不到十分之一;兼统两道以上者,也仅占总数的九分之一弱,且大多兼统时间不长。这一现象说明,当时唐朝(     
A.防范外重内轻局面出现B.藩镇割据势力有所弱化
C.注重对地方官员的监察D.地方行政机构变动频繁
4 . 图1和图2分别是唐代“十道”分布图和“十五道”分布图。对比两图,其中的变化反映(     
A.中央对地方监察力度不断增强B.地方行政区划日益细化
C.江南地区社会经济已超过北方D.藩镇割据开始形成
2023-10-11更新 | 212次组卷 | 18卷引用:山东省滨州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在唐代,诏赐国(李)姓比较盛行。这一时期的“诏赐国姓”有两大特点,一是武将居多,二是唐朝初创时和安史之乱后居多。由此来看,唐朝统治者“诏赐国姓”旨在(     
A.冲击传统宗族观念B.笼络人心维持统治
C.应对藩镇割据问题D.实现文化心理认同
2023-10-10更新 | 28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史载:“唐兴以来,边帅皆用忠厚名臣,不久任……功名著者往往入为宰相。”唐中期后,胡人安禄山先后升(兼)任平卢、范阳、河东节度使,长达十余年没有移地换防。此种情形当时较为普遍。这一变化反映了唐中后期(     
A.君主专制逐渐弱化B.外轻内重军事格局形成
C.中枢决策发生异变D.任官体制潜伏割据威胁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学者研究唐朝敦煌文书,发现西域地区于阗的民政由毗沙都督府管理,都督的另一称谓叫于阗王;唐朝中央政府在于阗有驻军,即于阗镇守军;于阗百姓在于阗官府与镇守军的双重管辖下生活。于阗的这种治理模式(     
A.削弱了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统治B.标志西域地区开始归属于中国版图
C.体现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羁縻统治D.表明边疆管理与内地管理的一体化
2023-05-08更新 | 1390次组卷 | 11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8 . 东汉后期郡归并于州,扩大地方自主权以加强中央控制能力,结果却造就了地方实力派割据的制度基础;唐朝实施节度使制度,将数州之资源悉归于节度使调控以应对边疆安全问题,但始料未及的是外重内轻的局面也由此形成。东汉、唐朝地方制度的调整与改革表明(     
A.地方分权与中央集权之间存在矛盾B.地方分权与中央集权无法并存
C.脱离国家治理实际的改革必然失败D.地方制度调整须关注国防安全
9 . 唐玄宗时.因对外战争和有军事行动需要,掌管地方监察事务的十道采访使多由军使兼领。安史之乱后, 采访使职务也是多由节度使兼任。肃宗时,诏停来访使,又先后在全间设立35个方镇,增设四十余观察使道。这一系列举措表明(     
A.地方监察权与行政权合并B.地方藩镇势力进一步发展
C.地方行政级制设置发生改变D.中央力图强化对地方的集权
10 . 北宋人尹源在《唐说》中说“夫弱唐者,诸侯也”,造成唐朝这种局面的原因是(     )
A.设刺史B.设都护府C.设三司使D.设节度使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