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中央监察机关为御史府,御史大夫为副丞相,佐丞相之职,御史府附从于相府之内。汉初承用秦制,御史大夫既为副丞相,又是监察长官。汉朝中央监察机关由司直、司隶校尉和御史府组成。司直属于丞相府官员,主要负责行政系统内的监察,集行政与监察于一身。西汉后期至东汉,御史大夫转为三公之一,御史中丞不再履行相应的行政职责成为独立的最高监察长官。

——摘编自艾永明《中国古代监察体制评析》

材料二   汉武帝时期,划分全国为十三部监察区,每部设刺史一人,负责定期监察工作。汉武帝还亲自参与制定适用于刺史的监察法律《刺史六条》。唐初分全国为十道监察区,由监察御史十人定期分巡各道州县。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改全国为十五道,监察御史亦增加至十五人。刺史和监察御史品秩虽低,但有权巡按郡国和州县长官,百司畏惧,是皇帝的耳目之司。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汉时期中央监察体制发生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地方监察的特点,并简评汉唐的地方监察制度。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朝“安史之乱”后,一些藩镇跋扈割据,朝廷力弱不能制。唐宪宗李纯(805一820年在位)整顷赋税,裁减冗员,放免宫女,使财政状况开始好转。他任用主张“削落”的李吉甫等人为串相,先后讨伐不服从朝廷的剑南西川(今四川中南部)与渐西镇(今苏南、渐西地区),取得胜利,制据多年的魏博镇(今翼南、豫北)主动归顺。814年,朝廷发兵讨伐反叛的淮西镇(今河南南部),仍沿旧例以宦官监军,将帅不肯出力,战而无功。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817年平定淮西,俘杀淮西节度使昊元济。迫于此战之威,原割据的藩镇主动投附,一些海镇被分割截减,浩镇跋扈局面告一段落,唐朝一时兴盛,国宪宗年号“元和”,史称“元和中兴”。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绪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中期以后出现“藩镇跋扈割据”的原因。
(2)根据材料概括唐亮宗能够平定“跋扈”藩镇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唐宪宗作为中兴之君,与唐太宗历史功绩的共同之处。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中期的道制改革是在安史之乱及之后恢复整顿社会政治经济秩序的过程中完成的。地方由十五道变为四十余道,意味着唐代道制又一次重要的变革,但其划分动机,并非出于有意识的制度建设的考虑,而是应变与权宜行事的结果。道的长官观察使实际有权直接处理管内州县政务,且由于兼军事职衔,其权力较之以前采访使还有所扩大。又广置节度使于诸道有戎旅之州郡,发展到后来,节度使与观察使之于道,都是军政一体化的长官。此外,通过制定诸道使府长官及僚佐俸禄和完善诸道进奏院制度等措施,进一步使道级建制向实体化发展。不过,道的机构建制始终采取使职管理的形式,没有正规政府化。这些改革与探索不仅开辟了一个唐道的时代,也为后来宋路、元明清行省和近代省地县制的发展做了阶段准备。唐代道制还扩展到了东邻日本、朝鲜,直到今天两国还保留道一级建制。

——摘编自郭锋《唐代道制改革与三级制地方行政体制的形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中期道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唐中期道制改革的影响。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学者撰写的各种通史,大体都是以“单线”的方式书写,即一根主线(政治与事件)和若干支流(社会经济、对外关系……),历史主线与各种支流在书中所占的比重大体固定。但在这套书中,我们则看到当下国际历史学界风起云涌的环境气候、社会生活、物质文化、宗教信仰等各种角度,越来越多进入了历史,是趋近于“复线”形式的中国史。

——摘编自葛兆光《世界性的帝国·唐朝》之“推荐序”

材料二   中国人对与各个邻近民族发展起来的这种迥然不同的关系作出了实事求是的反应:他们有时单纯地试图征服;有时则成立保护国,册封其首领和派中国顾问;有时试图通过以“公主”(通常是皇室不显要的姻亲)和亲,……来确保友好关系。

——(英)崔瑞德编《剑桥中国隋唐史》


(1)按照材料一所述“单线”角度,根据所学知识,概述撰写汉武帝时期历史需突出的重要史实。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措施。结合材料一、二概括汉唐民族政策的共同特点。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汉朝皇帝的高招是,延揽始终坚持封建制度的学派来支持中央集权的国家……中央集权国家的理念逐渐与这个文人阶层和儒家信徒紧密结合起来。这个文人阶层原来捍卫的是旧封建制度,但是在此之后,他们一直反对任何分裂活动。

——菲茨杰拉德《中国简明文化史》

材料三   唐朝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唐朝政府与它们都保持着良好关系。……贞观十四年(640年),文成公主入藏;景龙四年(710年),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摘编自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环节。秦朝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有何积极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武帝为巩固中央集权国家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以及这一措施产生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唐朝与边疆各民族进行交往、交融、交流的主要方式。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唐朝民族政策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积极影响。
6 . 行政区划是国家为分级管理而对地方的划分。自先秦至隋代,中国行政区划制度曾进行过多次改革。

材料一 春秋时代,郡县制开始萌芽。楚、秦、晋等国出现了县,最初设在边地,带有边防性质。郡的出现比县稍晚,也多在边地。到战国时代,在边地的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郡县制为汉代沿用。汉武帝分境内为十三刺史部,简称“十三部”或“十三州”。这时的州还只是一种监察区,各州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巡查郡县吏治。到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并掌握了地方行政权,对所部郡县官吏实行管理,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州郡县三级制历两晋南北朝不变。

------ 摘编自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

材料二 隋初沿用州郡县三级制。但南北朝以来,行政区划变化纷繁,反映出地方分权的特点。开皇三年(583),兵部尚书杨尚希上表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隋文帝采用此建议,罢去郡一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了一些州县,清除了过去层次、机构过多的弊端,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阅读上述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以前中国行政区划制度的演变。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隋文帝行政区划制度改革的原因及措施。
7 . 中国边防、海防建设历史悠久。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张骞通西域后,设校尉管理屯田,“有副校尉,秩比两千石,丞一人,司马、侯、千人各二人”。唐朝统一西域后,唐政府在西域驻扎重兵,任命各级官吏,推行内地的均田制、租庸调制及府兵制,并在天山南麓大兴屯田,使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进一步推广至西域。

——摘编自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加强对西域管理的主要措施。
(2)说明这些措施产生的积极作用。
2019-11-25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许昌市许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相关小题。

材料一 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除了诸侯王以外,刘邦又分封萧何、张良等一百多位功臣为列侯,建立侯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因此,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并没有完全回到西周封建的道路上去。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 唐初,道作为一种区域,有几种不同的划分。一是行台省统领的区域,二是作为行军线路的道,三是作为监察区的道,四是作为军事防御区域。上述几种道,其划分区域都不尽相同。前两种道,唐初以后就不用了。后两种道,即监察区域的道与军事区域的道的各自划分,使监察权与军权相分离,便于唐朝廷对地方的控制;中唐以后,监察区域的道与军事区域的道相互结合,军政长官合一,形成了藩镇,道就成了行政实体,是中央与州县之间的一级行政组织,地方行政体制也由州、县两级制演变为道、州、县变相的三级制。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说明“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道”的职责与作用。
2019-10-20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指出材料一中图一、图二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变化的影响何在?

材料二文武将吏,植自署里,贡从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摘自《旧唐书》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反映了唐末怎样的社会状况?后来宋太祖为改变这一状况采取了哪些措施?

材料三自秦始王垂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垂相……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顿烦(编者注:互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穗当。

﹣摘编自《皇明祖训》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太祖所实施的举措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的趋势。

10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偃说上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之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材料二 如图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主父偃指出汉武帝时中央与地方间存在怎样的问题?这一问题在汉初是如何产生的?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主父偃解决问题的办法及其效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省的职能并说明隋唐时实行该制度的核心意图。
(3)综合上述材料,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必须要解决哪两对矛盾?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